简体 |繁体 | English   人员查询  客户端 | 公务邮箱 | 旧版回顾
国际新闻 中国新闻 大地栏目组 亚太经济 廉政反腐 体育 书画家 军事 教育 公告
亚太经济
宋才发教授专访:对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讲话“尊重科学”的解读
  发布时间:2020/9/16   来源:中国国际新闻传媒网   记者:向瑞成

       98日,《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我们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全过程。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实行中西医结合,先后推出八版全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药西药和治疗办法,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无论是抢建方舱医院,还是多条技术路线研发疫苗;无论是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大数据追踪溯源和健康码识别,还是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有序推进复工复产,都是对科学精神的尊崇和弘扬,都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尊重科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近日著名法律专家、教育部法律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宋才发教授就“尊重科学”相关话题,接受了中国国际新闻传媒网、亚太经济新闻网、中宏网等媒体记者的专访。


宋才发教授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民族法学学科团队领衔人,博士生导师。

       记者:宋教授您好。为了更加深入的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请您谈谈如何理解和认识“尊重科学”的本质含义。

       宋才发教授:好的。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是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充分肯定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全面回顾了抗疫斗争的不平凡历程,深入概括了伟大抗疫精神,阐述了抗疫斗争取得的重要启示。它对于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锐意进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尊重科学就要弄清楚什么是科学。科学是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的研究规律并用于改造客观世界的知识。就其定义而言,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科学是对自然界的客观描述,是近似真理的客观存在。就其分类而言,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形式科学和交叉学科。在新冠疫情仍在世界各国继续蔓延的情势下,最后能够主宰和战胜新冠疫情的唯有科学,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地尊重科学。用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张钹的话来说,科学就是不轻信和尊重科学规律。“不轻信”就是遇事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科学”是建立在怀疑和批判基础之上的,对所有的东西都应当抱怀疑和不盲从的态度。这种敢于向旧世俗宣战、向权威挑战,不迷信、不轻信、不盲从的态度就是科学态度。

       尊重科学就要崇尚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对科学知识体系、科学探索活动、科学程序的基本界定。概括地说,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它首先表现为一种观念、一种思想,然后是能够坚持某种观念的一种勇气,这种勇气就叫做“科学精神”,它穿透着一个人的心理、性格和气质。学术理论界把科学精神概括为如下五种具体精神:(1)批判和怀疑精神;(2)创造和探索精神;(3)实践和探索精神;(4)平权和团队精神;(5)奉献和人文精神。

       任何一项稍微重要点的科研成果的问世,绝非是短时间内可以仓促完成的。甚至有些科研工作者穷其一生,也未必能收获到令人满意的成果。即使聪明透顶的人,其科研成果也是用心血凝成、用时间砥砺出来的。我认为这种锲而不舍、水滴石穿的精神,说到底就是一种科学精神。如果科研工作者对科学研究没有原始的冲动和后续的兴趣,没有深沉的热爱和专注,没有一颗沉稳冷静的心,科研之路是很难坚持到底的。只有不世故,才能为科研分秒必争;只有不追名逐利,才能维持内心对科学的纯粹追逐,科学精神是需要得到肯定、尊重和激励的。

       尊重科学就要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集中体现为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尊重实践,弘扬理性。科学家精神鼓励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鼓励知识的创造性应用,既尊重已有的认识,更崇尚理性的质疑。科学家精神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求对任何人所作的研究、陈述、见解和论断进行实证和逻辑的检验。科学家精神强调客观验证和逻辑论证相结合的严谨的方法,科学理论必须经受实验、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检验。这种对科学研究始终不弃馁、不屈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傻子”精神,就是应当而且必须弘扬的“科学家精神”。习近平在911日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就“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做了深入阐释。他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科学研究从来就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不畏艰险、敢于挑战“无人区”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我以为这种不唯名利的“一根筋”精神,“九头牛也拉不回”的“呆子”精神,正是当今社会必须予以褒奖和弘扬的科学家精神。在一个个“鬼精灵”、“聪明人”满街乱窜的社会环境里,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最稀缺的就是科学家精神,只有科学家才是真正的国家脊梁、时代偶像。

       记者:就我所知,宋教授的弟子大多都是国家栋梁和和各条战线的领军人物;宋教授个人的学术研究成果不仅著作等身,而且学术论文的发表已经遍及世界各地的知名期刊和主要媒体;国家领导人的不少重要讲话、国家很多重要的国是活动,也都是请宋教授解读和评价的。因此,想请宋教授谈谈我国应当怎样走出一条“尊重科学”之路?

       宋才发教授:

       要搭建科研人员施展聪明才智的舞台。谈科学精神不能不提人文精神,科学是人类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科学对世界、人生有一定的解释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从一个母体中诞生的。人文精神强调人之为人的尊严,人只能是目的而非手段。然而在现代社会的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地沟油”、“有毒奶粉”,甚至最近传言有一种方法可以将猪肉变成牛肉。这些将地沟油在一夜之间变成让人们很难分辩真假的油料,制造有毒奶粉的配方,猪肉变成牛肉的制作方法等,常人是很难想象更不可能做到的,必须是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人才能做到。是什么原因让那些社会上的“精英分子”,去干危害人类、危害子孙后代的荒唐事情呢?是因为不法商人向那些“专业人才”做出承诺:你只要制造出什么以假乱真的产品,我就给你多少高不可攀的奖励!正是出于各种利益的诱惑和驱使,社会上那些“专业人才”才铤而走险,违背自己的道德良心去干那些违心、违法、丧失人性的事情。科学无国界、科学是开放的体系,它不承认终极真理。事情从反面启示我们,社会应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国家应当为各类专业人才和科研人员搭建平台,让他们的聪明才智确实有用武之地,有一块适合他们施展拳脚的空间。要建立一套更为科学的人才价值评估理论和方法体系,按照不同人才类型选取不同的评估要素,设计不同的评估模式实现有针对性、系统性的人才价值评估。根据人才估算价值,将人才贡献与个人收入待遇进行直接挂钩,并且建立相应的人才收入分配和奖惩制度,努力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和提升,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科学是一种不断积累与进步的人类创新活动,后人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前进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社会公认的准则,国家和社会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给科学家应有的待遇和礼遇。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要把《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落到实处,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有的地方把“官帽”作为对人才的最大奖赏和诱惑,热衷于将成果卓著的专业技术人才提拔到领导岗位,结果造成技术精英在官场扎堆,导致大量人才荒芜。把高端尖子人才束之高阁或使用不当,是人才工作的“懒政”“庸政”行为,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和犯罪。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一切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科学人才观的核心是“以用为本”,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才是对人才的真正爱护。社会要发展、国家要进步,一个重要的法则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激发和释放人才活力不仅要尊重人才,更应当尊重人才自身“价值”。科学家需要勇于维护真理,反对权威、独断、虚伪和谬误。要尊重人才、信任人才,宽容科研工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失败,为科学家开辟绿色通道。要加快解决束缚科研工作者手脚的课题申报、经费管理、人才评价、成果收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要大幅度提高“国家科技奖”奖金标准,杰出科学家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无论如何不应当低于歌唱跳舞、“扭屁股”人的地位,应当形成 “少一点铜臭味”的社会风气。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应当大力倡导求真唯实的科学精神,践行我国老一辈科学家长期形成的“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和严肃、严密、严谨的作风,促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诚实守信社会风气的形成。

       要加快科学研究成果向社会生产力转变。任何重大科技创新都离不开科学创新的支撑,技术的进步不但为生产力也为科学创新提供了新的手段与动力,两者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自20世纪以来,科学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速度促进了技术的创新和突破,科学技术已经发展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需求,必须加快科学研究成果向现代社会生产力转变。“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是倡导追求真理、鼓励创新,恪守严谨缜密的方法,强调科学技术服务于国家民族和全人类的福祉。因而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以“创新为民”为宗旨,是我国当代科技工作者和大学教师价值观的核心。广大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各类专业研究人才,要把学术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529日李克强总理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作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报告时指出,基础研究属于发明创造,靠行政规划是规划不出来的,要尊重科学规律,不能总想抄捷径。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带动企业投入,让科研人员真正沉下心来攻克原创性成果。应用研究要推动创新融通发展,依托“互联网+”和“双创”,促进大中小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创客”协同合作,推动研发国际合作,催生更多符合市场需要的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责编:周勇

要  闻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同杜达、拉赫蒙通电话
中央有关部门听取香港各界对完善"爱国者治港"有关制度的意见 夏宝龙出席
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开幕 汪洋出席
法国前总统萨科齐被判3年有期徒刑
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4日召开
中国脱贫成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暂停台湾菠萝输入大陆完全合理必要
中央政治局委员 书记处书记 全国人大常委会 国务院 全国政协党组成员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党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姓  名
身份证号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网 人民网 新华网 亚太经济新闻网 凤凰通讯社 中国网传媒经济  中国青年网 华讯网 央视网 央广网 映象网 凤凰网 中联部 中国新闻网 龙子网 国新办 中国网信网 未来网 中国纪委监察部 中编办 紫光阁 法制网 中青在线 微信公众号  
  主页  关于我们  会员专区  网址:www.cinm.hk  新闻热线:18137825188  豫ICP备1705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