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21日在北京召开全体会议。会议强调:"要聚焦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推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要把为市场主体纾困作为重中之重,通过'放管服'改革推动助企纾困政策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创新办法,用好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切实提高事中事后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要推动数据互通共享,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宋才发教授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民族法学学科团队领衔人,博士生导师。
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宋才发教授就相关话题接受中宏网专访。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问:会议强调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要始终瞄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个大目标,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把改革不断推向深入。您如何解读"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之间的关系?
宋才发: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围绕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围绕"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为目标的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好宏观政策和深化"放管服"改革,既助企纾困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稳住经济基本盘,努力完成2020年的发展目标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
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央把推进"放管服"改革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放管服"改革是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关键环节入手,以政府"有形之手"使市场"无形之手"充分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进而撬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改革。政府在深化商事制度方面的改革,主要是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加快取消重复审批、不必要审批,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在生产许可、项目投资、证明事项等领域推行承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许可证制度的改革已成为一项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必须双管齐下,在"放"的同时做好"管"的工作,要管出公平、管出效率、管出质量,推动从"严进宽管"向"宽进严管"转变。政府为企业提高效益、创新发展做好服务,要"服出便利、服出实惠"。全面推行"不见面"办事,推动更多事项跨省通办,力争在2021年年底前基本实现高频事项全覆盖,同时保障数据安全、保护隐私。
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放管服"改革触利益、动格局,看似"小切口",实则"大成效",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对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撬动作用。这里的"放"是解决政府职能定位问题,重新界定政府、市场、社会的各自边界及其相互关系;"管"指向政府管理转型,有效监管,简约治理,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服"则是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唯有宽"放",才能最大程度释放市场和社会的活力;唯有善"管",才可有信心地进一步宽放;唯有"放""管"结合,才能可持续地提供优质服务。"放管服"改革所要推动的政府职能转变,是改变以审批为核心的政府管理模式,完成创新宏观调控、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服务型政府的现代转型。国务院领导曾经指出,用"放管服"改革办法提高宏观政策实施的时效性和精准性,是2020年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的重要举措。必须落实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确保减税降费实效,为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等提供支撑;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不合理审批,提供便利服务,精准稳妥推进企业复工复产;要创新信贷服务模式,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更加便利优惠;要破除影响就业特别是新就业形态的不合理限制,因地制宜发展灵活就业。
聚焦关键环节增强制度创新的驱动力
问:会议强调"聚焦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推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您对此如何解读?
宋才发:聚焦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要重视改革的动力机制建设。当下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凝聚改革共识的难度加大,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的任务繁重,尤其是政府自身改革,它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放管服"改革与以往政府改革的最大的不同,就是从公众的角度而非政府部门的角度来推进改革,体现的是"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深化"放管服"改革,需要建立政府回应民众需求的工作机制,准确识别和发现民众的实际需求,找到真问题,由此确立改革的内容、优先次序和资源配置,真正落实"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的发展思想;深化"放管服"改革要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降低经济社会运行的制度成本,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拓宽公众参与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的渠道,将民众满意度的提升作为改革的目标。
聚焦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要增强制度创新的驱动力。"放管服"改革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形成了以技术创新推动流程创新,进而推动组织创新的倒逼机制,从而促使政府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不断优化。全国各地正在推行的"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只进一扇门"等改革创新,都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放管服"改革实践。深化"放管服"改革要进一步推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数据共享,简化政府服务、行政审批、执法监管的流程,建立跨部门的服务管理平台,推动协同高效的政府行政流程变革,避免因管理真空和职责交叉导致的相互推诿扯皮等梗阻现象,并最终为推进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和数字政府建设奠定基础。深化"放管服"改革要进一步推动基于技术创新的流程创新走向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数据流以业务流为基础,没有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的跟进,技术创新的应用空间和可持续绩效都会受到影响。"放管服"改革还要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政府部门之间职责、权限的调整以及部门职能优化融合,在此基础上形成运转高效的组织体系。要本着能取消的坚决取消,能下放的尽快下放的原则,重新界定纵向政府间的职能定位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公共资源保障,建立与放权改革相配套的人权、事权、财权等保障机制,优化纵向政府间的事权和财权划分,充分调动地方的改革发展积极性。
"放管服"改革要以更有力的举措全面深化、整体推进。改革越到关键时刻越要鼓足勇气,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按照国务院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提出的,要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动力,勇于担当、探索创新。同时要加强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提高政策协同性、系统性与可操作性,推动"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迈上新台阶。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的重要软实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提高综合竞争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0〕24号)指出:"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明显改善,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企业困难凸显,亟需进一步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破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强化为市场主体服务,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这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抓手。"要进一步提高进出口通关效率,推行进出口货物"提前申报",企业提前办理申报手续,海关在货物运抵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后即办理货物查验、放行手续;要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加快"单一窗口"功能由口岸通关执法向口岸物流、贸易服务等全链条拓展,实现港口、船代、理货等收费标准线上公开、在线查询,除涉密等特殊情况外,进出口环节涉及的监管证件原则上都应通过"单一窗口"一口受理,由相关部门在后台分别办理并实施监管,推动实现企业在线缴费、自主打印证件;要进一步减少外资外贸企业投资经营限制,支持外贸企业出口产品转内销,推行以外贸企业自我声明等方式替代相关国内认证,对已经取得相关国际认证且认证标准不低于国内标准的产品,允许外贸企业作出符合国内标准的书面承诺后直接上市销售,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要推进企业开办经营便利化,全面推行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提升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系统核名智能化水平,在税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积金、商业银行等服务领域加快实现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印章应用,放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经营场所限制;要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联系机制,加强与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的常态化联系,完善企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营商环境诉求受理和分级办理"一张网",更多采取"企业点菜"方式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政务服务热线整合,进一步规范政务服务热线受理、转办、督办、反馈、评价流程,及时回应企业和群众诉求。
推动形成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的体系机制
问:会议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结合当前形势,您对此如何解读?
宋才发:经济活动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最有效地配置资源。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优势在于可以引导资源配置符合价值规律以最小投入(费用)取得最大产出(效益)的要求。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本质要求,是在经济活动中遵循和贯彻价值规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们所说的市场是指以商品等价交换为准则的经济活动方式,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率的体制,也是发展生产力和实现现代化的最优途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就在于:不仅能够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在一起,而且留有很大空间,可以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通过深化改革不断优化这种结合。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绝大多数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基本上都是通过市场进行的。但是在各个经济领域,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个环节,资源配置违背价值规律要求导致资源低效配置乃至严重浪费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现行经济体制仍然存在不少束缚市场主体活力,以及干扰、阻碍市场和价值规律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
只有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市场才能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和重要作用。加强政府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始点是政府高度干预的计划经济;当前改革开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仍然是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解决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干预不当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但是这绝不是说市场是万能的,更不能认为政府对市场可以撒手不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可以起决定性作用,但并不是起全部的作用。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要讲道德、讲诚信,政府"有形的手"有效配合市场"无形的手"发挥作用,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紧紧抓住的主攻方向。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推动形成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的体系机制。"放管服"改革实质上是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的监管重心由事前准入移至事中和事后的监管,从资格审查转为行为监督,是政府治理方式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还适应了科技与社会进步的需求。"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推动政府职能发生深刻转变,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明显增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把"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作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目标。深化"放管服"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释放市场潜力、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选择进入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平台,营商环境建设和深化"放管服"改革密不可分,"放管服"改革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政府还必须引导公众参与营商环境的建设,避免"放管服"改革成为政府"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在市场监管活动中,要进一步探索政府强制力与社会自发约束机制的有机结合,发挥社会中分散的利益主体的信息采集和信息协调优势,构造营商环境共治共享的新模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责编:周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