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5日,中国海军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交接入列仪式在大连造船厂隆重举行。随着“辽宁舰”的公开亮相,海军副司令员、“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试验试航总指挥”张永义海军中将的名字不断被媒体提及。
众所周知,“辽宁舰”是在乌克兰报废航母“瓦良格”的基础上续建起来的,除了船体和主机外,其他设备均为“中国制造”。中国航母工程于2004年8月正式立项,在没有图纸、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从论证、设计到建造,仅用8年时间就搞出一艘像模像样的航母来,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2012年底,我受命撰写“辽宁舰”报告文学,先后采访了各行各业参与航母工程的建造和监造人员达200余人,很多人认为:如果没有张永义亲自坐镇指挥试验试航,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航母搞出来,是根本不可能的。
一、干航母就要有“航母意识”
航空母舰是船与飞机的结合体,却不是船与飞机相加那么简单。海军一位军代表局局长说:海军搞了几十年船,也搞了几十年飞机,以往都是各干各的,如今要搞航母了,最核心、最难的是“舰机协同”。
负责造航母平台的是中船重工集团公司,负责造航母舰载机的是中航工业集团公司,这两家企业都认为自己应该在航母工程中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在航母设备进入舰载机试验训练基地以后,中航工业和中船重工的试验人员更是吵得不亦乐乎。中船工业的试飞院副院长提出,航母应以飞机为主,中船重工总设计师办公室主任则提出,航母应以船为主。
开会的时候,“船口”的人坐一边,“航空口”的人坐一边,针锋相对,毫不相让。谁都强调自己重要,都想当主角,同一件事情,双方用词都不一样,比如,船用设备与飞机进行适应性配合试验,“船口”的人称“舰机试配”,“航空口”的人称“机舰试配”。双方不但在口头上按各自的方式表述,在文件上也是如此。我在采访“船口”的军代表和“航空口”的军代表时,他们的表述方式也和各自所在的工业部门一样,听起来非常别扭,也造成了试验工作上的混乱。
在两大工业部门关于“舰机之争”最激烈的时候,张永义一言九鼎,明确告诫他们:不要争以谁为主了,你们要记住,搞航母,首先要有航母观念。什么叫航母观念?简单地说,搞船的人要记住:甲板上有一条跑道;搞飞机的人要记住:跑道在航母甲板上。――这就是我们要讲的航母文化!
我相信,这句话将成为中国航母文化的一部分,永远镌刻在“航母人”的心中。
张永义规定:试船上设备的时候,以船口为主,航空口配合;试飞机的时候,以航空口为主,船口配合。
这样一来,分工就明确了,双方都是“主角”,也都不是“主角”,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张永义在一次会上强调指出:航母的最大特点,是舰机必须要结合在一起,没有一个舰机的配合,就谈不上航母。干航母首先要有“航母意识”。什么是“航母意识”?我个人理解就是大局意识,就是协调意识,就是以飞机为中心的意识。航母的主战武器是飞机,而我们所有的保障设备都必须以飞机为主,为飞机服务。没有飞机,也就没有航母;没有飞机和飞行员的完美结合,没有飞行员、飞机和特种设备的完美结合,航母就谈不上战斗力。
张永义用“航母文化”逐渐理顺了两大工业部门的关系。大家认为,如果没有张永义的现场协调,“舰机适配”试验根本无法顺利进行。
二、亲身感受“世界最好的偏流板”
作为航母试验试航总指挥,张永义经常在需要拍板的时候果断拍板,绝不犹豫。当然他也不是盲目拍板,他不但要看试验数据,有时还要亲身体会和感受试验情况。在舰载机试验训练基地试验尾喷偏流板时,张永义做出了一个冒险的举动,让大家为他捏了一把汗。
那天,“歼-15”飞机滑行到起飞的位置,偏流板缓缓升起来了,偏流板装置与飞机尾喷试验开始了。飞机发动机开始全加力,巨大的引擎声震耳欲聋,发动机喷口的红色火焰喷到偏流板上,顺着偏流板的斜面冲上天空。冲天的气流呈透明的波浪状,让人看了眼晕。
在此之前,喷气偏流板装置已进行了数百次承受全加力尾喷试验和可靠性试验,经航空和船舶方面专家的分析计算,该装置达到了“可承受舰载机全加力起飞尾喷”的性能指标要求。但在试验过程中谁也不能保证绝对安全。1989年11月,苏联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在试验试航期间,由于止动轮挡出现故障,功勋飞行员普加乔夫驾驶的T10k-2飞机在加力状态下滞留了十秒钟,发动机尾喷流烧坏了升起的偏流板设施,导致六个制冷板断裂。起飞位被瞬间汽化的偏流板冷却水蒸汽云笼罩,被高温熔化吹散的偏流板覆盖层像纸片一样沿甲板乱飞,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由此可见,这项试验的危险性很大。
现场专门安排了飞机发动机暖机耐温试验和舰载机尾流场测试。一开始,张永义和航母总设计师、舰载机总设计师等人一起站在十几米外的地方观看。突然,张永义大步走向偏流板,在距离偏流板后面大约五米远的地方站住了。他要亲身体验一下现场的温度有多高,气流有多大,如果在舰上,甲板工作人员会是什么样的感觉。他的举动让所有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一旦发生意外,强大的高温气流瞬间就可将站在那个位置的人烧焦并抛向天空!
大家看到,张永义的神情非常坦然。
航母总设计师和舰载机总设计师被张永义的精神所感动,也跟着走了过去,共同体验了被飞机尾焰烘烤的感觉。
海军驻上海某研究所军代表室副总代表冷骏在现场看到了这一幕,他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激动地说:“张副司令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在飞机工作时站在偏流板五米以内距离的第一人!”
偏流板在试训基地经过各种方式的试验,固化了装舰装备的技术状态,按期交付大连造船厂完成安装调试。继美、俄之后,中国已经具备喷气偏流板装置的自主研发能力。因中国发动机尾喷流场特殊工作状态高于俄罗斯,也超过美国,因此,中国航母偏流板成了“世界最好的偏流板”。
三、“失踪”的海军副司令员
有很长一段时间,张永义在大连造船厂和试验训练基地之间奔波,长期不在北京,很多人以为他“失踪”了。
2010夏天,海军航空兵一位已经退休多年的将军到某海滨城市旅游,驻地部队的老部下请他吃饭。席间,将军突然问:“张永义是不是出事了?”
大家一愣,一位部下不解地问:“出什么事了?”
将军说:“一年多了,海军报上怎么一点没有他的消息?”
大家一听是这个原因,都笑了。
一位部下解释道:“他现在干的事情不能见报,如果见报,就是大新闻!”
部下将张永义长期坐镇“舰机适配”第一线的情况向老首长做了汇报,将军这才恍然大悟。
这位部下接着说:“如果没有张副司令在那里坐镇、拍板,很多事情没法协调。工业部门的船口和航空口,谁也不服谁;海军内部的船口和航空口、海装和海后也有矛盾,工程要求的时间那么紧,作业面积有限,谁都想赶快把自己的活儿干完,新机场工地几乎天天都在吵架。每个部门的压力都很大,要我说,张副司令的压力最大。”
将军提议,为中国海军的第一艘航母干杯。大家一起端起了酒杯。
因为张永义长期在现场“督战”,脸晒得很黑,皮肤也显得粗糙,看上去像个老农民。一天,他从外地回京,要去办公室看看,因为没穿军装,海军机关办公楼新来的警卫战士不认识他,在办公楼门口,哨兵把他拦住了,盘问道:“请问你找谁?”
张永义愣了一下,哑然失笑,解释说:“我不找谁,去办公室看看。”
哨兵也愣了一下,大概没想到他会这样回答,又问:“你的办公室在哪?”
张永义说:“在二楼。”
哨兵大惑不解,二楼是海军首长办公的地方,这个老头儿是谁?
哨兵正疑惑间,有个机关干部从门口走过,看见哨兵盘问张永义,就对哨兵说:“这是海军张副司令!”
哨兵马上立正敬礼:“对不起,首长!”
张永义笑笑说:“你做得对。”
张永义作为海军副司令员,能够长期蹲守在“舰机适配”工作第一线,弄得像个上访的老农,这种工作精神是令人尊敬和钦佩的。
张永义的夫人曾和他开玩笑说:“老张,等你死了就给你埋在那里得了!”
时任海军装备部航空办公室主任李鸣很动感情地说:“试训基地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永义副司令在那里看着弄起来的,他确实很不容易,一说起这些我就要哽咽。”
四、试飞员把鲜花献给“教官”
2012年11月23日,是“辽宁舰”真正成为航母的日子。这一天,海军试飞员戴明盟驾驶“歼-15”飞机首次着舰成功。
戴明盟从飞机上下来,首先向总装备部副部长报告,完成首次着舰任务。接着,“辽宁舰”的女兵向他献上鲜花,其他领导上前与他握手、拥抱。大家都很激动,戴明盟也很激动,一群铮铮铁骨的汉子,几乎每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中国海军航空兵组建于1952年,在2012年第一架舰载机降落航母之前,整整60年,海军航空兵和空军航空兵几乎没有什么不同,都是陆上相似的机场,都是功能相似的飞机,从2012年11月23日这一天开始,海军航空兵的固定翼舰载机终于登上航母平台,从此有了可以在世界任何一片海域飞翔、起降的移动基地。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怎能让这项伟大工程的参与者不激动呢?
戴明盟在与大家握手拥抱的时候,目光一直在四下巡视,他在找张永义。张永义不仅是航母试验试航总指挥,还是他们的飞行教官。“歼-15”飞机的第一批试飞员,四人来自空军,二人来自海军。那几位来自空军的试飞员得知张永义过去是海军飞行学院院长,主要飞直升机和大飞机的,而他们是飞小飞机、玩动作的,开始还有点不服气,后来他们发现,飞舰载机,与飞普通飞机有很大区别,一切都要从头开始,练的都是航校学员的动作,回归到飞基本驾驶技术和航线,这些都是张永义的强项。他有多年飞行教官的经验,知道怎样管理学员,怎样对他们提要求。他对试飞员的讲评非常到位,让他们心服口服。最后首批试飞员都亲切地称他为老师。
戴民盟看到了远远地站在人群后面的张永义。他冲出人群,向张永义走去,向教官敬了一个军礼,把手中的鲜花献给了他,然后两人紧紧拥抱。
“小子!好样的!”张永义拍着戴明盟的后背说。
据当时在场的人员回忆,张永义显得比较冷静,没有像大家那样激动。因为后面还有四名试飞员要着舰,在所有飞机安全着舰之前,他的神经要比别人绷得紧。
随后而来的试飞员像戴明盟一样,成功着舰后都把鲜花献给了他们的“飞行教官”。张永义在和最后一位着舰的空军试飞员拥抱时,激动的泪水终于夺眶而出。
2012年11月25日早上8点多钟,“辽宁舰”圆满完成舰载机首次着舰试验,靠上码头。因为下船的人很多,往日都是先安排首长下船。那天大家等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张永义的踪影。怎么回事?后来一了解,是他舍不得马上离开。他的服役年限已经到了,马上就要退休。他说:“船上还有几个地方,我还要去看一看。”他转了好几个舱室和战位,最后登上甲板,走到阻拦索那里,仔细察看了每一根阻拦索,还用手摸了摸,然后说:“走!下船!”
一位军代表向笔者大发感慨道:“张副司令对这条航母的贡献,是要载入中国海军史册的。没有他这么玩儿命地干,没有他这么严谨地工作,这条船不可能做到今天这个程度。”
原海军装备部航空办公室主任李鸣说:“海军党委让永义副司令来抓航母工程,是非常英明的决定。他是飞行教员出身,他的语言能力、文字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对问题的判断能力都非常漂亮。航母工程能有今天的成绩,永义副司令绝对是第一大功!”
海军装备部门一位领导曾经在一次闲聊时感叹道:“天赐海军一个张永义!”
(作者:李忠效)
责编:周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