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政 > 观点 >正文 当前位置: 观点

宋才发:宪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培根铸魂

来源:中国国际新闻传媒网    时间:2023-08-26
字体:

       中国国际新闻传媒网(向瑞成)北京  编者按:8月22日“贵州高质量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民族研究》期刊交流会”在贵阳举行。在学术研讨会上,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各抒高见,提出了许多富有思想性、启发性、原创性的真知灼见,为贵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提供了许多智慧和启迪。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宋才发,在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宪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培根铸魂》,其发言要点被现场采访的新闻记者及时捕捉并追踪采访。《宪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培根铸魂》的发言要点,首发于《贵州民族报》2023825日理论版。


作者宋才发系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超越了以民族关系协调为主线的民族事务治理范畴,新时代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依法治国”说到底就是“宪法至上”,“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宪法》的核心功能是规制国家的国体和政体,《宪法》赋予公民的生存权、健康权和发展权,民族整合和国家建设是《宪法》规定的国家的根本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宪法规范是: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宪法的政治规范,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是宪法的意识形态规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宪法的国际法准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宪法基础是:法治中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现代化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济基础,科技强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现代中国精神力量之魂

中华民族始终是代表56个民族的总称,56个民族休戚相关,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具有“全民一体”“多元一体”的双重属性。如果只谈“多元”,抑或不适当地突出多样性中“差异性”的一面,就会促成差异性和张力的放大化。“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具体内容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五个认同”强调的是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不同于相同民族内部的认同意识。只有当各民族认同自觉地转化为“五个认同”,才有可能形成整体范围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涵盖“五个认同”理论结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底线,也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范畴”与“意识范畴”整合归纳后的价值体现,更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二、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

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各民族认同和尊崇的安身立命之本,是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需要。巩固多民族国家共有精神家园,说到底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人们思想观念中的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问题。

着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构建。各族人民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主体,都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构建的主体。社会治理和民族事务治理必须体现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和社会公众参与到社会化治理活动中来,发挥从下到上的主体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的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要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阵地,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宪法规范

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宪法的政治规范。中华民族内心深处藴藏着“大一统”的价值观,从秦汉统一到魏晋南北朝分裂,再到隋唐统一,五代宋辽金西夏的分裂,最后到宋元明清的统一,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统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共同的国家疆域、共有的历史记忆、公认的价值体系、共有的精神家园等诸多要素组成的统一体。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要求政治上一体化,文化上、制度上和思想上的统一性。全国人民自觉认同和遵守宪法,自觉履行和捍卫宪法,就是自觉认同中华民族和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家。公民发自内心地国家认同,无异于是对宪法制度和国家制度的认同。

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是宪法的意识形态规范。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组成的集大成者。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也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核心理念。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积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中华民族在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过程中,实现了由“共同体”到“共同体意识”的跃升,公共文化服务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华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人民的核心利益,也决定了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新时代新阶段,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中华文化认同”,本质上就是《宪法》规制的意识形态的规范化要求。

中华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习近平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构成了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本质属性。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越是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关键时刻,越是要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以全新的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我国未来要继续并切实维护海外利益安全,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增强预判力、话语权、塑造力,善于从多边安全合作中维护国家安全、主权、发展利益。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宪法的国际法准则。习近平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支持,正在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中国方案”“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促进世界持久和平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周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