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传媒网(何军)新疆电 农业大发展,科技是关键。近年来,尉犁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度挖掘自身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与产业根基,从良种选育、农业社会化服务、技术创新、装备优化等方面全力推动智慧农业提升,助力尉犁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九寒天,走进尉犁县戈壁设施产业园的一栋大棚里,一排排的西红柿藤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却看不到工作人员,只有温室入口处的智能水肥一体机和大棚顶上的数据线,实时监控着整个温室大棚的温度、湿度、通风和土壤的含水量、营养值等。今年3月,新疆恒启源农业科技公司扎根产业园,引进智能管理大棚。通过智能硬件、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传统的农业大棚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了蔬菜种植从农耕“经验”到“精确”把关,自此智慧农业在戈壁荒滩落地生根。
“这种智能施肥灌溉系统对大棚设备进行远程手机端控制,并实时采集大棚种植环境的各种数据,可以让蔬菜‘渴了有水喝,饿了有肥料’。管理人员根据作物需求设定好参数,每天按照设定的参数进行运作,通过电脑和手机就能实现大棚的智能化管理。”新疆恒启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徐腾飞说道。
2022年底,尉犁县启动实施了戈壁设施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项目分3期实施,计划建设寿光模式智能日光温室约2800座,配套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种子研发、种苗培育等功能模块,延长循环农业产业链、供应链。
如今,经过两年的建设,一座座现代化的温室大棚耸立在戈壁荒滩上,棚内蔬果长势喜人,鲜嫩的黄瓜、翠绿的生菜、各种食用菌菇,已源源不断地从大棚走向城市的各大农贸市场和超市。设施农业产业园让昔日的戈壁荒滩变成良田,将成为今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如今的尉犁,不仅设施农业朝着智能化、自动化、高效化方向迈进,在棉花种植过程中也是科技感满满。尉犁县作为全国优质棉县,在棉花种植领域积极构建“高标准农田+智慧农业”建设新模式,实现了农田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借助科技应用,让棉花产业在增产、提质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尉犁县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采取“以点带面、以面带全”的理念,与极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力打造3000亩“超级棉田”。今年是“超级棉田”第四季,艾海鹏和凌磊两位“90后”小伙借助极飞科技智慧设施、设备的数字化管理,深度融合机器人与AI技术于农业生产,在棉田的耕、种、管、收全流程作业中,农机自驾仪、遥感无人机、农业无人机、智能灌溉阀、智能施肥机、物联网及农场APP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协同发力,无人化作业率达75%,综合成本每亩降低约254元,降幅高达22%;棉田全生育期用水量仅为357立方米/亩,节水超80立方米/亩,2024年极飞3000亩“超级棉田”平均亩产高达529.14公斤,已成为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化示范区。
“尉犁县极飞超级棉田模式迅速复制,超级棉田已经走出尉犁,惠及全疆,已覆盖466个农场,种植面积超 20 万亩,有力推动了新疆棉花及其他作物生产效率的全面提升,成为智慧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尉犁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亚森·克衣木说道。
2024年,尉犁县棉花皮棉平均单产达181.3公斤,同比增长3.8%,残膜回收率达85%以上,全县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良田、良种、良法有机融合的现代生产体系全面推广,尉犁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升级。科技化、智能化的棉花种植模式也为尉犁县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越来越多的棉农通过科技手段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收入,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
下一步,我县将按照《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的文件精神,依托自治区现代产业园建设,进一步整合项目资金,探索试点智慧农业+高标准农田+盐碱地改良新模式,以点带面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为智慧农业发展贡献尉犁样本与尉犁经验。(通讯员:马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