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8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对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了全面部署,做好这项工作,就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特别是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把“五大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一件一件抓实、抓出成效,特别是要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深入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大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作为我国“三农”领域的知名学者、资深专家和官员,韩俊部长经历了从中央到地方再到中央的工作历程,这个历程中,他始终关注并倾力于中国“三农”发展问题。此次“两会”中,一个细节凸显出他的河南“三农”情怀。
3月5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河南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到团听取审议意见的领导中,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也赫然在列。

01
学者、专家时期的政策主张与河南“三农”的潜在关联
2017年3月3日,河南省举行省市县三级电视电话会议,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作辅导报告。韩俊强调,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重点要把握好三大板块。推进农业供给结构调整板块,要突出优、绿、新,把农业结构调优,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加大农村改革板块,要突出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板块,要突出补齐农田基本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短板。
事实证明,学者、专家时期,韩俊的“三农”政策框架(如粮食安全、科技创新、土地制度)对河南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韩俊多次强调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的核心,提出“必须靠自己养活14亿人口”,并通过强化耕地保护、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措施保障粮食产能。河南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小麦产量占全国1/4),其粮食稳产与耕地保护政策必然与韩俊的全国性战略部署密切相关。比如,他曾指出“18亿亩耕地红线不可逾越”,并倡导通过经济补偿机制保护基本农田,这对河南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在农业科技领域,韩俊提出我国农业科技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并推动生物育种、智能农机等技术的应用。河南作为农业大省,近年来在种业振兴(如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落户郑州)和智慧农业(如农田物联网)等领域的探索,也受益于韩俊倡导的“科技自立自强”政策方向。
农村改革与土地制度。韩俊长期主张“土地定权、农民定心”,强调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反对大企业兼并农地。河南作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省份之一(如信阳等地试点),其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模式的发展,与韩俊提出的“平衡效率与公平”理念相契合。
全国性政策实践方面。韩俊在任农业农村部部长期间,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河南曾有多地为国家级贫困县,其乡村振兴路径被纳入全国性政策框架内,例如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植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河南“三农”问题的政策背景与韩俊观点呼应。比如农民工与城镇化问题,韩俊曾分析“民工荒”问题,指出产业转移与农民工权益保护的重要性。河南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其农民工返乡就业趋势与韩俊提出的“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策略相呼应。
农村社会事业问题。韩俊强调义务教育、医疗等“三保障”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河南近年来在乡村教育、医疗基础设施上的投入与此一致。

02
深深的信阳“三农”情节
早在2008年,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副主任的韩俊与河南省信阳市的“三农”改革实践就有着密切的互动,尤其在信阳市被确定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期间,韩俊通过调研、政策研讨和学术支持,深度参与并推动了当地农村改革的探索。
2009年4月,信阳市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后,韩俊受信阳市委市政府邀请赴当地调研。此后,韩俊对信阳的农村改革试验进展保持长期关注,并多次肯定其创新实践。
韩俊在调研中发现,信阳通过“土地流转催生家庭农场”、“五权确权破解融资难题”、“粮食银行模式”等改革举措,有效盘活了农村资源,提升了农业效率。他特别指出,信阳的经验“为全国农村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改革方向的核心评价。2013年4月,韩俊在《河南日报》撰文《攻坚克难敢于争先做全国农村改革的探路者》强调,信阳的改革始终以“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为核心,例如在土地流转中严格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避免行政强制干预,同时通过完善纠纷仲裁机制保障农民权益。他认为,这种模式既稳定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又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对信阳改革实践的理论支持。主要表现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推广,韩俊高度认可信阳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方面的探索。他指出,信阳通过扶持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主体,构建了“统分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与他在2013年《人民日报》文章中提出的“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方向完全一致。
例如,信阳涌现的“家庭农场+合作社”模式,既保留了家庭经营的灵活性,又通过合作社整合资源,增强了农民市场议价能力,韩俊认为这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典型案例。
农村金融创新的实践突破。针对农村融资难题,韩俊提出“发展普惠性农村金融”的理念,而信阳通过探索政策性农业保险、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三农”等举措,被韩俊视为破解农村金融滞后问题的有效尝试。他特别提到信阳的“粮食银行”模式(以粮食为抵押物获取贷款),认为其体现了金融创新的灵活性与实用性。
城乡统筹与粮食安全的平衡。韩俊指出,信阳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坚持“不以牺牲粮食为代价”,通过推广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结合实现粮食连年增产。这一做法与他长期倡导的“粮食安全优先”政策主张高度契合。

学术研究与政策建议的联动。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任职期间,韩俊将信阳的实践经验纳入其学术研究框架。例如,他在2013年《人民日报》发表的《做好农村改革“放活”这篇大文章》中,多次强调“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等观点,这些论述与信阳的改革案例形成呼应。
全国性经验的提炼。韩俊认为,信阳的探索为中国农村改革提供了三大启示:农民主体性,改革必须尊重农民意愿,避免“替农民做主”;系统性创新,需统筹土地制度、金融支持、科技应用等多领域改革;政策协同性,地方实践需与中央政策形成联动,例如信阳的“粮食高产创建”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对接。
后续影响与延续。尽管韩俊未直接参与信阳后续具体政策的执行,但其早期对信阳改革的学术支持与政策建议,为当地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例如,信阳后来推广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政策”与韩俊提出的“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理念一脉相承。此外,韩俊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强调的“治理天价彩礼”“推进移风易俗”等议题,也与信阳早期尝试的“乡风文明建设”存在延续性。

综上来看,韩俊早期与信阳“三农”改革的互动,体现了中央政策研究者与地方实践的深度合作。他通过调研、理论总结和政策倡导,将信阳的实践经验提升为全国农村改革的参考样本,同时也推动了自身政策主张的落地验证。这种“地方创新—中央提炼—全国推广”的模式,成为中国特色农村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