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亚太经济 >正文 当前位置: 亚太经济

汉服走俏 市场“接招”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平日里身着汉服出行

来源:经济日报    时间:2021-06-20
字体:

  6月12日下午3点,昆曲《牡丹亭·游园·步步娇》选段在北京751动力广场正式开唱。曲罢,48位汉服达人依次走下台阶开始踏步游园,古典舞、书法表演、吟诗作唱一一上演。

  “这是我们园区首次主办以‘汉文化’为主题的节庆活动,我们希望通过传统文化赋能大众体验和园区活动,提升园区创意氛围和文化活力,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751园区相关负责人说。

  或许你没有穿过汉服,但在景点遇见过身着汉服、裙裾飞扬的“小哥哥”“小姐姐”们。如今,汉服不但有众多粉丝,还通过与景区、游戏动漫、影视综艺等跨界合作提供了文旅营销新思路,汉服剧本杀、古风宴饮、国风走秀等以汉服为核心元素的沉浸式体验更是方兴未艾。

  走进生活

  从年初的《唐宫夜宴》到端午节推出的《洛神水赋》,河南电视台频频“出圈”的系列节目采用大量的汉服元素营造出美轮美奂的盛景,让国人领略了传统中华服饰之美,也为“活”用传统元素提供了好范式。

  由汉服引领的视觉文化盛宴已贯穿线上线下,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云集了一大批汉服爱好者,以短视频的方式让大众更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汉服爱好者间喜欢互称“同袍”,其中就有先后因惊艳汉服装扮在网络走红的“00后”女孩吴晨和年近80岁的刘维秀。前者是锡剧第七代传承人,后者是京剧退休演员,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她们与汉服结下了很深的缘分。对于汉服奶奶刘维秀而言,跟着年轻人重返舞台,生活充实而快乐,“当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并参与传播汉服文化,心里既感动又欣慰。”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平日里身着汉服出行。“90后”汉服爱好者、温州市汉服协会会长旧渔表示,除了在重要场合和传统节假日身着传统汉服外,她平常也会穿一些简单休闲的现代汉服,或是以白衬衫加马面裙等汉服与现代服装混搭的方式出行。

  “在体验式文化消费过程中,汉服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年轻一代的文化诉求相契合,由此催生了从汉服制造到以汉服为中心的古风文旅活动,这些都使得汉服不再是干巴巴的历史资料,也不再是与现代生活相脱节的古代传统服饰,而是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生活中并被赋予现代生活理念的流行时尚,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再造。”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唐建军说。

  端午节期间,汉服为湖南汨罗江畔的屈子园端午祭增添了不少亮色。不少景区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汉服文化活动,在营造节日氛围的同时为游客带来了独特的文旅消费体验。今年年初,西塘汉服文化周与乌镇戏剧节等被作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入选首批浙江省文化和旅游IP库。作为借助汉服发展文旅的成功案例,已成功举办8届的西塘汉服文化周每年都能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和汉服爱好者参与其中。

  百度搜索大数据显示,最关注汉服的5个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成都、杭州与广州;关注汉服的性别比例为女性59%、男性41%。为进一步打响汉服这张“城市新名片”,成都市还专门提出积极布局汉服功能区。“汉服文化的影响正在不断壮大,而这也正反映了汉服逐渐走向生活化的趋势。随着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四川大学创意管理研究所所长、博导杨永忠说。

  他分析,成都汉服产业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好,与成都本土的创意氛围与丰富多元的文化艺术空间密不可分,诸如杜甫草堂、武侯祠、成都廊桥以及博物馆等都很容易让人回到历史情境中去,“站在真实的历史土壤上,回望过去,展望未来,成都有这个土壤。”

  形成产业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我国共有超3000家汉服相关企业:广东最多,超300家;安徽有近280家;浙江、湖北、河南和江苏也均超过200家。目前,国内已形成杭州、成都、广州、山东曹县四大汉服生产基地。

  今年5月,第一届汉服博览会在河南省修武县举办,吸引了300多家参展商和数万名观众。汉服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成为推动地方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修武县县长魏松表示,建设中国汉服之都将是“十四五”期间修武县发展文旅产业的重点。

  6月份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创作生产更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满足现代消费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把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中国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努力提供更多适应青年文化消费需求、传递向善向上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文化产品。”

  前不久,山东菏泽曹县因汉服刷屏。曹县在赢得热度的同时,也需要直面人们对于当地所产汉服山寨、质量差的质疑。返回老家曹县创办起汉服公司的胡春青说,引进创意人才、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应成为曹县汉服下一步的发展重点。

  随着消费者的需求日趋个性化、多元化,一些汉服品牌开始通过与科技、艺术、影视等领域相互交融,寻求新的生长空间。作为汉服生产领域最早的探索者之一,汉服品牌十三余从2018年起开始尝试联名款,先后与知名手游、影视剧《清平乐》、舞蹈《唐宫夜宴》等开展合作。“我们不断在作品内容上尝试破圈与跨界,在不改变汉服传统形制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通过融入现代的设计元素和思路,不断寻求汉服在当代社会场景中更多元的表达。”十三余品牌相关负责人说。

  墨舞天下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梦婷认为,汉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确保形制正确、尊重原创、保护版权;否则,山寨劣质汉服将影响整个产业生态的健康发展。

  回归本源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业内对汉服文化的探索,一直在路上。”唐建军说,回到汉服本身,汉服从形制、色彩再到图案,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符号,体现着古人的哲学思想、处世之道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蒋玉秋和她的学生们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复原古代服饰……苏绣、湘绣、绒花、花丝镶嵌等非遗工艺也为汉服文化增色不少。

  在于梦婷看来,汉服兴起带动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了大家“古为今用”的精神,汉服爱好者通过举办雅集、非遗体验、国风展演等活动推动汉服文化新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变得更加鲜活。

  “在西方,身着汉服让人有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也更加清晰强烈。”德国华夏文化研习与交流协会负责人邵肖明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海外共有40多家与汉服相关的社团组织,在中国的传统佳节一般都会组织活动。

  当身穿汉服的街拍在海外收获了一波又一波点赞,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并欣赏汉服。“德国民众对汉服还比较陌生,他们会好奇衣服的来源与出处,也会被衣服本身的东方美感所吸引,很多年轻人会通过试穿体验最直观的中华文化,我们也会鼓励他们拍照,告诉他们汉服不仅蕴含中国传统,更是中国当代的流行风尚。”邵肖明说,汉服正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走出国门,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金金)

【责任编辑:周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