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是因为他有良知、有赤子之心、有高洁的品格。
胡耀邦同志永远活在党史中,也活在人们的心里。对胡耀邦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他的这些风格与品质。
我每次想到我们党的原任胡耀邦总书记,内心就感到非常沉痛和惋惜。要不是1989年的那场突发的疾病,他还可以为国家与人民创造更多的业绩。我经常怀念他,主要是因为他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成为了一个真人、好人、善人,正直无私、坦荡胸怀、光明磊落的人!
著名哲学家吴江,曾为胡耀邦故居陈列馆撰写过宋代杨万里一首诗作:“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胡耀邦的一生,宛如一条清溪,涌出无私无畏的人生境界。任何一个人,要想有一番作为,必须有这样的敢破险关、大智大勇的精神……
那天,我在共青城站下了高铁,又打的去胡耀邦陵园。的士司机说:“去那里的路很远,收费要高一点。”我说:“高就高点,只要不乱收费就行了。”
车子在新修的大道上飞驰,我却有点困意,闭上了眼睛,靠在了座椅上,想休憩一下,可思绪还是飞到了曾经了解到的一些胡耀邦事迹上……
1955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现在的共青团)号召城市青年下乡垦荒。当年的10月18日,上海市青年垦荒队首批98名队员开赴位于鄱阳湖畔的江西省德安县八里乡。那里一片芜杂蛮荒,并且地处偏僻,甚至还有毒虫猛兽出没。放下衣被,大伙砍树砍竹,搭起了简易的茅棚,睡在大通铺上。
11月29日,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耀邦前来探望垦荒队,并察看已经开垦的数百亩土地。
胡耀邦的秘书告诉垦荒队队员:“你们吃什么,耀邦同志就吃什么,不要搞特殊。”负责炒菜的队员拿出了库存的东西,煮了黑豆,还炒了几个菜,做了稀饭。胡耀邦同志吃了后,说不错,问是谁做的,有一个人说:“是那个小鬼”胡耀邦说:“小鬼坐到我身边来。”负责炒菜的队员说:“你不让我做县里送来的猪肉、白面,偏要和我们一起喝稀饭,真不好意思。”胡耀邦笑着说:“今天吃你做的稀饭,等你们把共青社建设好了,我再来赴酒席。”四十岁的胡耀邦坐在一群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中间,又说:“将来你们要把这里建设得像上海一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说完,大家一起笑了起来……
共青城的前身是就是这个1955年上海青年志愿者创建的共青社,2010年设立共青城市,是全国唯一以共青团命名的城市。它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部,鄱阳湖之滨、庐山南麓,是江西最年轻的城市。胡耀邦最后一次来这里则是安息于此,成为这座城市永久的一员。
胡耀邦在生前,曾与家属谈到后事时说过:‘我死了,不想去八宝山。’家属一直记着他这话。在他逝世后,考虑了三个地方:一是去湖南老家,但他很小就离开那儿了,没有多少感情;二是去延安,可延安太远了;三是江西,那是他少年参加革命的地方,还是他当团中央书记时组织四省百县绿化造林,支持共青人垦荒、开创事业的地方。最后选择了共青城。
共青城方面最初建议将陵园建在城中心的七墩林,此处地势略高,紧靠珍珠湖。但胡耀邦家属拒绝了这番好意,因为胡耀邦生前最怕侵占群众利益,死后更不愿意自己的坟墓与民争地,背负骂名。
最后选定了市中心东南大约4公里的富华山。当时灵车通过共青城时,一万多名自发的送葬群众佩戴白花,站立在路边,神情肃穆。共青垦殖场党委成员和两百多名工人代表、干部代表、老垦荒队员代表和四十多名少先队员在墓前迎候……
恍惚之间睡着了,突然猛地一惊,睁开眼,才发现已经到了陵园的山脚下。
富华山的耀邦陵园坐西朝东,俯瞰着浩渺无涯的鄱阳湖。陵园正门两座对称的门楼上,刻着胡耀邦手书的鎏金对联:“心在人民原不在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乎多得少得。”
从陵园入口处到墓碑前,有两条弯绕的墓道,铺有七十三级石阶,象征着胡耀邦七十三年革命人生的曲折道路。整个墓碑像一面直角三角形的旗帜,直角向上,其余埋于地下,取“深深扎根于群众中”之意。高四米多,底边长十米,碑重七十三吨。三角形花岗岩碑上,雕刻着中国少先队队徽、中国共青团团徽、中国共产党党徽,右上方的胡耀邦侧面浮雕头像栩栩如生——象征着胡耀邦一生与这3个政治组织的特殊关系。胡耀邦侧面浮雕周围嵌作不规则形状,有很强的立体感。从正面看,整个图像是微笑着的;从左侧看,则是忧国忧民之神态。碑后是一片草坪,胡耀邦的骨灰就深葬在那里。
主碑前是用6块墨晶玉花岗岩拼成的铭文碑,上面镌刻着由中共中央撰写的“胡耀邦同志生平”。在墓碑的左后侧,立有一块巨大的山石,上有李昭手书:“光明磊落,无私无畏。”陵园南侧,是胡耀邦陵园陈列馆和共青城党员教育基地。
共青城是中国当代青年人创业精神的一面旗帜,共青城的发展史是一部青年为主体的创业史,彰显了当代青年艰苦创业、改革创新的精神风貌。几代共青人经历了青年垦荒、艰苦创业、爬坡过坎、加快发展四个阶段,实现了从共青社到共青垦殖场到共青城开放开发区,再到共青城市的历史跨越。
胡耀邦的亲和力、心怀人民、垦荒精神是值得我们后来人学习的。胡耀邦将一生贡献给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他还是改革开放早期的主要旗手之一。胡耀邦同志为祖国奉献的一生是经得起拿到岁月中去评说的,但他对人民、对党和国家的那份忠诚,他面对挫折的态度都为全党、全国人民作出了表率。身后的英名才是真正的英名,争议击不碎的英名更会不朽。
作者:安顿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学会会员
【责任编辑:周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