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政 >正文 当前位置: 时政

新时代优秀县委书记风采:上海市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时间:2021-07-05
字体:

  松江,上海西南门户。过去5年间,从这里发端的G60科创走廊已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

  2016年2月,程向民担任松江区委书记。彼时,作为上海制造业发展重地的松江,传统增长动力持续减弱,经济结构问题日益凸显。“抓紧抓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经过密集而深入的调研,程向民把目光瞄准了穿过松江境内的G60高速公路。

  在程向民主持下,松江制定了G60科创走廊整体方案,明确“科创驱动‘松江制造’迈向‘松江创造’”的功能定位,创新探索松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

  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

  2016年5月,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建设推进大会召开。松江勾勒了“一廊九区”空间布局,宣布出台60条产业政策,每年投入20亿元专项资金,启动了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建设。

  科创走廊对标国际一流,着力谋划面向长三角的科创产业集聚带。2017年,G60科创走廊升级成为联通上海和浙江省嘉兴市、杭州市三地的2.0版。2018年5月,程向民和班子研究后提出推动沪苏湖高铁走线松江、编组松江南站等新的设想,打造面向长三角的资源配置门户枢纽——松江枢纽。这一设想得到国家铁路部门和上海市委、市政府支持。此后,9站23线的松江枢纽规划方案出炉。

  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省市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2018年6月,G60高速公路和沪苏湖高铁沿线的松江、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九城市,共同启动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3.0版。

  随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被纳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上升为国家战略重要平台,科技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

  今年3月,“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

  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悉心打造“‘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先进走廊、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先试走廊、产城融合发展的先行走廊”。

  聚焦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围绕人工智能核心工业软件等39个自主创新关键领域,程向民牵头研究制定了《松江区关于支持“卡脖子”工程和颠覆性技术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推动协同攻关,ALD光伏工作母机、单晶硅晶体生长系统、申威服务器、TP1200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等科创成果陆续产生,多个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创新突破。

  2020年初,松江区内某集成电路企业计划新建国际先进的大硅片生产线,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到项目推进节奏。熟悉该项目战略特性的程向民现场办公,协调推进,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实现生产线如期投产。

  在国产大飞机装机设备领域,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已为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输送潜在及合格供应商24家;在大飞机特殊工艺材料领域,有16家企业完成32种产品供应对接。中国商飞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形成产业联动的背后,是程向民致力推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工程。在这个推进体系之下,九城市的产业联盟体系,让中国商飞等头部企业得以形成产业链、创新链的跨区域高效协同发展。

  与此同时,松江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G60脑智科创基地、G60科创云廊、腾讯长三角AI超算中心、海尔智谷、上海超硅、科大智能、恒驰新能源等百亿级重大项目一一落地建设。

  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环境

  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需要新的发展空间。程向民和全区干部一起开展思想大讨论,最终统一认识,坚决摒弃对房地产的依赖,推动松江全区调整出上千亩土地,优先用于先进制造业发展。不久,总计投资3000多亿元的工业重大项目落地松江。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程向民在深入调研和思考基础上提出,松江要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创新链产业链的完整性对冲全球产业变局的不确定性,以制度供给的精准性对冲市场观望的不确定性。

  为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环境,程向民力促松江率先实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企业证照“一网通办”;抓实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先进制造业投资项目“零距离”审批制度改革等,总投资450亿元的腾讯长三角AI超算中心从供地到开工仅用了58天。

  松江还积极推动金融支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落地生根,设立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G60科创走廊基地;创新出台“人才18条”政策,举办三届G60人才峰会;成立G60创新研究中心和法治研究院,探索建立改革创新试点示范成果复制推广机制。

  “十三五”期间,松江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4%,已连续65个月保持正增长;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3%。“十三五”末,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十二五”末的3.7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19.1%上升至28.5%。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外贸进出口额、上市挂牌企业数等指标均居上海全市前列。(谢卫群

【责任编辑:周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