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政 >正文 当前位置: 时政

恢宏史诗耀千秋——写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1-07-09
字体:

  新华社北京7月8日电 题:恢宏史诗耀千秋——写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

  新华社记者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庄严宣告,穿透百年风云。

  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实现民族复兴进行了长期艰辛奋斗。改革开放之初提出小康社会构想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根据时代要求不断丰富发展小康社会的具体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小康”,这个承载美好生活梦想的古老词汇,数千年来第一次成为这片土地全体人民的真实日子。

  历史的丰碑将永远记录下这个光耀千秋的光荣时刻——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时,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新华全媒头条·小康圆梦·图文互动)(1)恢宏史诗耀千秋——写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

  这是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2019年8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赵鸿宇 摄

  彰显历史的担当——中国共产党以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属于中国的伟大历史时间

  河北阜平,见证中国共产党百年初心的地方。

  1937年11月,以阜平等地为中心,我们党领导建立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党领导这里的人们,既与敌人作斗争,也与贫穷抗争,“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始终记在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心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顶风冒雪来到阜平县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

  就在1个多月前,党的十八大召开,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部署,脱贫攻坚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

(新华全媒头条·小康圆梦·图文互动)(2)恢宏史诗耀千秋——写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

  在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村医霍建国为村民把脉(2020年4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20世纪40年代,20岁的阜平农民唐荣福,在地主家干活填不饱肚子,翻过大山投奔山西的舅舅家。

  直到1962年,唐荣福回到阜平,日子跟以前比有了好转,党领导下的新政权一直在当地苦苦进行“拔穷根”的努力。

  今天,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100岁的唐荣福和儿子唐俊有住在崭新的安置房。“新房住着,老父亲现在冻不着、热不着,有养老保险、低保,还有高龄补贴。”唐俊有说。

  2020年2月29日,阜平整体退出贫困县序列。

(新华全媒头条·小康圆梦·图文互动)(3)恢宏史诗耀千秋——写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

  这是河北省阜平县顾家台村文化广场(2019年9月摄)。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建设“小康社会”,明确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努力下,这个目标在20世纪末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入关键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

  回望近年来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时光画出两条走势相反的曲线:

  一条向上的曲线:中央财政投入不断加大,中央财政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连续五年每年增加200亿元。

  一条向下的曲线:每年剩余的贫困人口越来越少,从2012年的9899万人到2020年底全部脱贫。

  千年夙愿,百年逐梦,8年决战……面对使命必达的历史责任,中国共产党人以历史自觉和历史韧劲,如期兑现承诺,让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造亘古未有的壮举。

  中央档案馆保存着一份《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图表》,蕴含当时人们对现代工业的向往,述说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航的激情岁月。

  以此为起点,编制和实施五年计划、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从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到确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

  2016年到2020年,“十三五”时期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高度契合,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倒计时阶段。

  清水红砖、木门窗,窄窄的弄堂弥漫着浓浓生活气息。

  始建于100年前的上海市春阳里,是典型的老式石库门里弄。由于硬件条件限制,近百年来,这里的居民一直过着厨房合用、马桶相伴的生活。

  实施“十三五”规划第一年,春阳里被列为上海市风貌保护街坊实施改造,而今这里已变身为老上海腔调与现代精致生活融合的优质社区。

  “家里能用上独立马桶和洗手盆是我们几十年的梦想,现在终于成真。”回迁后,老居民陈敏新夫妇感慨。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时间改变了春阳里,从未改变在这个城市诞生的中国共产党的初心。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总量跃上100万亿元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形成世界上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新华全媒头条·小康圆梦·图文互动)(4)恢宏史诗耀千秋——写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

  这是江苏南通五山及沿江地区景色(2020年11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100多年前,实业家张謇对家乡江苏南通五山地区的愿景是“花园及风景区”。但因多年粗放发展,这片处于长江入海口的区域一度密布码头工厂。

  建设长江经济带,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6年以来,经过关停并转、生态修复,这里变身为市民们引以为豪的生态绿色廊道。

  从“生产锈带”到“生态绣带”,5年间,一个个美丽蜕变在长江沿线竞相呈现。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发展理念一以贯之,既要追求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更要大力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

(新华全媒头条·小康圆梦·图文互动)(5)恢宏史诗耀千秋——写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

  这是2019年12月14日拍摄的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夜景。 新华社记者 夏一方 摄

  北京长安街西延线上,首钢园承载着中国钢铁工业百年发展变迁。

  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首钢开始大幅压缩产能,直至2010年主厂区全面停产。

  2022年,北京将成为“双奥之城”。借助冬奥会筹办,首钢迈入转型发展快车道,在一片工业遗迹上打造充满活力、时尚多元的创新之地。

  刘博强刚进首钢时是轧钢工,老厂区停产后成为冬季项目训练中心的制冰工。经历冰与火的淬炼,他决心以中国工匠的身份成为世界顶级制冰师。

  未来,由每一个中国人共同书写,那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光明前景。

  镌刻奋斗的足迹——中国共产党始终牢牢把握中国国情,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在中国大地上绘就恢宏绚丽的全面小康版图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交到中国共产党手中的是一个山河破碎、一穷二白的烂摊子。

  当时的中国,交通十分落后,甚至连一条超过300米的隧道都找不到,万里长江之上没有连通南北的桥梁。

  仅仅70余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我们这个蓝色星球历史上最壮丽的一次人类空间再造——

  14.6万公里的铁路网,突破500万公里的公路网,60多万公里的输电线路网,超过12万公里的油气网……

  一张前所未有的超级网络让这片饱经沧桑的国土生机勃勃。

  江苏开弦弓村,中国版图上一个普通村庄,因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以该村为样本所著的《江村经济》而闻名于世,成为观察中国农村的一个窗口。

  “以往交通很不方便,当年费老从码头上船,摇船来到我们村。”村民周小芳至今记得费孝通1981年到村里调研的情景。

  1983年,一条村里通到县城的12.3公里公路建成。村民记得,当时大家放了一天的鞭炮。后来又修了江村路,村民到地里就不用再划船了。

  沪渝高速开通后,村民从村里开上高速只要5分钟,1个多小时就能到上海。现在,全村420多户人家,有550多辆小汽车,2020年人均收入超过4万元。

  便捷的交通为村庄带来更多生气。村里重点发展化纤纺织、羊毛衫编织、水产养殖三大产业,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我这一辈子都在村里,年轻时在村办工厂上班,50多岁的时候开起民宿,现在日子很富足。”周小芳将五代同堂的三层小楼辟出7间客房,在小院里种上蔬菜瓜果,花开四季。

  深深植根于脚下这块土地的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总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她为中国人民描画的小康蓝图,不仅实事求是、一以贯之,更能做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从提出小康目标开始,我们党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

  党的十二大提出,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首次使用“小康”概念。

  党的十三大提出,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党的十五大提出,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度里,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件有伟大意义的事情。这是党在正式文献中首次使用“小康社会”概念。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提出和确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要求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责任担当。

  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40岁的谢玉龙,老家在山高路险的“革命摇篮”井冈山。这里处于罗霄山脉中段,被500多座大大小小的峰峦包围。

  曾经,只有几条羊肠小路穿过五大哨口,通往周边各县。90多年前,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从湘赣边界出发,翻山越岭,抵达井冈山。

  今日井冈山,立体交通网四通八达:山里25户以上的村庄,村村通了水泥路;国内第一条四车道盘山高速公路蜿蜒在崇山峻岭间,将井冈山纳入全国高速网;京九铁路大动脉穿山而过;“高路入云端”,井冈山机场日均几十个航班飞往全国各地。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是乘飞机从北京抵达井冈山革命老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要让为人民共和国诞生作出重要贡献的革命老区发展得更好”。

  18岁时谢玉龙第一次走出大山,到省城读大学。毕业后南下深圳,进入知名科技企业,收入可观。

  但落后的家乡始终是心中的挂念,他觉得人生应该有另一种选择。2010年,谢玉龙辞去工作,回到村里养鸡。

  在党和政府的政策帮扶下,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现在谢玉龙的养鸡场每年约有20万只蓄养鸡出栏,直接帮助村里60多户村民增收。

  谢玉龙和井冈山的乡亲们,靠着这样的努力,让自己脚下的路越走越宽。

  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形成几个能够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以及一些重要城市群。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

(新华全媒头条·小康圆梦·图文互动)(6)恢宏史诗耀千秋——写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

  中欧班列(成渝)号首列班车从重庆团结村站发出(2021年1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今年1月1日,相距280公里的成都国际铁路港和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内,汽笛声同时响起,两地发出的中欧班列都被冠以“成渝号”,驶向欧洲。

  一年前,中央提出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地协同发展渐入佳境。

  2014年,经营近20年制鞋厂的邹代强回到家乡四川省安岳县,创办以“渝成”命名的制鞋产业园。

  安岳处在成都和重庆的中点位置,承接两地产业转移的条件得天独厚。产业园从冷清到热闹,目前入园企业达到72家。安岳被纳入双城经济圈,邹代强成了“圈里人”,许多企业管理人员每天往返两地,上演“双城记”。

  交通互联、产业共融、民生共享,瞄准的是区域内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

  “我在浙江嘉善工作,以前看病要在户籍所在地江苏吴江备案,医药费先自付,等工作日再回吴江报销,现在直接刷医保卡就可以了。”奔忙在长三角地区的上班族钱洁说。

  41个城市实现医保一卡通,10个有轨道交通的城市乘车一码通行,全面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在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高的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正向实现“一体化”迈进。

  从成渝双城经济圈到长三角一体化,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到粤港澳大湾区,从长江经济带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国版图上加速崛起新增长极。

  俯瞰这幅版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展现出从未有过的绚烂景象——

  这是一个流动中国,交通网越织越密,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建设,上下游产业链逐步打通,“人悦其行、物优其流”的愿景正变成现实;

  这是一个活力中国,超过1亿户的市场主体,新业态新模式新制造竞逐新赛道,创新创造潜能得以充分释放;

  这是一个美丽中国,珍视绿水青山,留住蓝天白云,守护一江清水,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新华全媒头条·小康圆梦·图文互动)(7)恢宏史诗耀千秋——写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

  这是雄安新区容西片区建设现场(2021年7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2021年7月1日,雄安新区,热火朝天。

  在18万建设大军的努力之下,一个个核心功能区正渐次而起。

(新华全媒头条·小康圆梦·图文互动)(8)恢宏史诗耀千秋——写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

  这是雄安新区容西片区建设现场(2021年7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新区里,四年前开始栽种的“千年秀林”,已是郁郁葱葱。

  古老的神州大地上,梦想和希望再次启航!

(新华全媒头条·小康圆梦·图文互动)(9)恢宏史诗耀千秋——写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

  这是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广场上的“半条被子”雕塑(2019年6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标注民生的温度——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惠及全体人民

  1934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过湖南汝城县沙洲村,三位女红军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半条送给村民徐解秀,说:“红军同其他当兵的不一样,是共产党领导的,是人民的军队,革命就是为老百姓过上好生活。”

  人民的冷暖,始终放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心间;人民的心间,感受了“半条被子”映照出的温暖,今天已被全面小康的阳光充盈。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张张群众笑脸,绘就色彩斑斓的小康中国。

(新华全媒头条·小康圆梦·图文互动)(10)恢宏史诗耀千秋——写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

  这是2020年7月15日拍摄的江西省井冈山市神山村村民笑脸合集(拼版照片)。 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以江西井冈山神山村为代表,许多摆脱贫困的村庄,会在显眼的地方设立一面定格了村民微笑表情的“笑脸墙”。脱贫攻坚改变的不仅是生活,更有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

(新华全媒头条·小康圆梦·图文互动)(12)恢宏史诗耀千秋——写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

  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村民王治强在自家的农家乐内端菜(2020年4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贵州遵义市花茂村原来叫“荒茅田”,现在已经脱贫。经营农家乐的村民王治强家中,有一面“笑脸墙”。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在王治强家中与村民交谈时说:“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

  花繁叶茂的花茂村笑了。“村里游客越来越多,过上现在的好生活,大家天天都乐呵呵的。”王治强说。

(新华全媒头条·小康圆梦·图文互动)(11)恢宏史诗耀千秋——写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

  这是2020年2月28日拍摄的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风貌(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全面小康,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人民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从脱贫攻坚到筑牢民生保障网,从解决“民生之盼”到实现“民生之变”,全面小康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小康,是实实在在的小康。

  一组数据,彰显“十三五”期间的民生答卷: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超过6000万人;全国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养老服务床位数超过761万张;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块86英寸的智能交互黑板,一只麦克风,两台摄像机,一台壁挂录播机。

  这是海拔3500多米的四川若尔盖县红星镇中心校音乐教室的标配。

  2021年5月14日,三年级二班的42名学生通过大屏幕学唱儿歌《两只小象》,老师郭维纳在470公里外的成都天涯石小学。

  这座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学校有60多年历史,一直缺少艺术类老师,以前的音乐课常常由语文老师上。

  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学校通过“一块屏”建立起专递课堂,让孩子们有了专业音乐老师。

  “这学期学会了好几首歌,我最喜欢《点点头、握握手》。”9岁的藏族女孩康周旺姆很盼望每周五的音乐课,不仅自己时常哼唱,还回家教弟弟妹妹唱。

  “一块屏”已飞入中国几百万间教室,“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远程教育工程,让越来越多边远地区的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科技赋能,体现在当代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华全媒头条·小康圆梦·图文互动)(13)恢宏史诗耀千秋——写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

  在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谢妍(左)通过远程视频与北大第一医院急诊科医生汪波交流,为居民周自仲问诊(2020年8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75岁的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居民周自仲,患有高血压、高血糖等多种慢性病。

  6年前,他与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谢妍签约,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

  “每次来看病,都是固定诊室、固定医生,有时还能跟大医院专家交流。”周自仲说,去年夏天,他在家庭医生陪同下,接受北大第一医院专家的远程视频问诊。

  虽然每个家庭医生团队要签约2000多位居民,但通过“互联网+智慧家医”模式,居民在挂号时可通过医保卡自动关联、智能识别,实现签约医生与患者“一对一”定向分诊。

  浙江杭州,走进余杭区仓溢东苑小区,智能的气息扑面而来:智能人脸识别系统提醒业主戴好口罩,无人快递车在小区来回寄送包裹……

  对于这里的居民而言,生活便利性前所未有。缴纳水电费、维修家电可在手机上预约,“算法”可以帮老人合理安排体检时间,为小孩预订托管教室。

  江西鄱阳湖畔,陆续开始夏收。“85后”农民喻莹已经不用“双脚下田”,机器可以收割。他发现,今年穗子很饱满,春耕时无人机直播的水稻比人工撒播的水稻亩产要高。8000多亩早稻用机器收割,预计一周可完成,比人工收割节省一半成本。

  随着无人机、物联网、大数据等智能设备技术在农村的推广,中国千百年来沿袭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在改变,“无人农业”掀起燎原之势。

  神州巨变,山河锦绣。

  今日的中华大地上,一幅壮美画卷已经展开——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充分发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面向未来——

  江山如画,意气风发!(记者邬焕庆、赵超、熊争艳、王鹏、黄垚、戴小河)

【责任编辑:周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