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22日电(记者董瑞丰)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航空遥感系统22日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投入运行。这是一个基于中型飞行平台、综合集成多种遥感载荷能力的国家级航空遥感系统,可全天时、高精度展开对地观测。
这是停靠在乌兰察布集宁机场的航空遥感系统国产中型遥感飞机平台(7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当天,来自国家有关部委、科研机构近30位专家出席验收会。验收委员会认为,建设单位通过多项自主创新,实现了我国中型航空遥感平台和系统从无到有的跨越,建成了我国目前综合能力最强的航空遥感平台和科学实验平台。
航空遥感系统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负责建设,包括2架国产中型遥感飞机平台。每个平台均具有6种、10个对地观测窗口,集成装载了多光谱、高光谱等多种载荷。
7月17日,在乌兰察布集宁机场,工作人员检查国产中型遥感飞机平台。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面临重大地震、洪涝灾害时,往往需要航空遥感影像来评估道路损毁、山体滑坡、房屋倒塌等情况。”航空遥感系统项目总工程师、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丁赤飚介绍,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防灾减灾、农林渔业、水利、测绘等领域。相比卫星等航天遥感,航空遥感的分辨率和精度更高,影像更清晰,并可对一个区域进行连续、全天时拍摄。
据介绍,投入运行的航空遥感系统可以同时开展多个载荷作业,同步获取观测信息。系统还具备机上实时处理和卫星通信功能,可在应急减灾等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系统80%的遥感设备为自主研发,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7月17日,工作人员在国产中型遥感飞机平台上测试航空遥感系统。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系统调试运行期间,承担了多项大型航空遥感综合科学实验、新型遥感载荷校飞、灾害与环境监测飞行等科研任务,获得一批有价值的科学数据。未来,系统可用作新型航空和航天载荷的实验验证平台、支撑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综合平台,也可成为各类遥感应用的数据获取平台以及应急监测平台。
下一阶段,系统将对各领域用户开放。
【责任编辑:周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