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政 >正文 当前位置: 时政

总书记牵挂的民生事: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时间:2021-02-10
字体:

场景再现

2015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来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东城镇的光东村。

正值水稻分蘖期,总书记走进田间,同村民和农技人员攀谈。得知插秧时的三五棵苗已分出三四十棵时,他高兴地说:祝乡亲们大丰收。

在村委会活动室,老年舞蹈队伴着《红太阳照边疆》的歌曲在排练。总书记称赞朝鲜族群众舞蹈跳得好,一招一式就是不一样。他说,几十年前自己当大队党支部书记时,村里广播每天都放这首《红太阳照边疆》,非常熟悉。

村委会斜对面,是70岁的村民李龙植家,总书记按照朝鲜族习俗,脱鞋进屋,察看主人的生活起居情况。随后,盘腿而坐同乡亲们拉起家常。当得知一些村民还在使用传统的旱厕,总书记指出,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基本公共服务要更多向农村倾斜,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他指出,我们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大家都要过上全面小康的生活。

“长白山下果树成行,海兰江畔稻花香……”,这首《红太阳照边疆》曾响彻祖国大地。“海兰江畔稻花香”的场景,说的就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东城镇的光东村。

习近平总书记是2015年7月16日来到光东村调研考察的。“一进门就盘腿坐炕上,一点架子都没有!”光东村村民李龙植回忆说,“当总书记听说村里很多村民家还在用旱厕时,对随行的干部说,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要来个‘厕所革命’。”

5年多来,牢记总书记嘱托,一场关乎延边州24.2万户农民福祉的“厕所革命”开展起来。

光东村传统“茅楼”全弃用了

74岁的朝鲜族阿妈李顺姬,如今笑容多了起来,在延吉市生活的女儿一家,半个月就会回来看她。而在2020年以前,女儿从不在家过夜,女婿和外孙女也都半年见不到一回。

变化是怎么发生的?李顺姬指着院角落一个简易板房,不好意思地笑笑。

“夏天臭,蝇蛆蚊虫多。冬天呢,七窟窿八眼的,漏风,一会儿就冻透。他们都用惯城里厕所了,适应不了这样的厕所。”李顺姬转身打开屋里厕所的门,“现在这坐便器可干净了,和城里一样。”

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木板围四边。“在我们光东村,传统的‘茅楼’现在全都弃用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光东村第一书记玄杰告诉记者。

在光东村,今年70多岁的李龙植是村里最早使用水冲坐便器的一批村民。9年前,和龙市为鼓励朝鲜族群众发展民俗旅游,对农户改造使用室内厕所给予补助,李龙植最先作出响应。2015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光东村考察,在李龙植家和村民拉家常时提出“要来个‘厕所革命’”后,光东村掀起了“厕所革命”的热潮。

厕所是“天大的小事”,可要把这“小事”办实办好,又是“天大的难事”。最早用上室内厕所的李龙植实话实说:“前些年改造后平时也不怎么用,返味得厉害,清理起来也麻烦。”

原来,那时李龙植家的厕所是“窨井式”,粪便流进院子地下的粪池。“窨井粪池极易渗漏,会污染地下水。”延边州农业农村局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主任孙太松说。

从2015年开始,和龙市以光东村为试点,投资350万元改造了210户室内卫生间,用三格式净化槽对污水作处理。2019年,又升级改造,变分散为集中,铺设了污水管网。

在村西北角一块空地上,六口一平方米左右的管井连通着地下,用力掀开井盖,听得见流水潺潺,“处理后水质可达一级B,排出后直接浇灌农田。”孙太松说。

截至目前,和龙市已完成对农户居住集中、地势平坦的12个村集中式粪污管网改造。

因地制宜发展卫生旱厕

“还不如不改呢,现在屋里返味返得没法待。”有一次走访改厕后的农户,孙太松被说得灰头土脸。

办好事为啥还挨骂?

“集中式粪污管网改造接近城市标准,可农村哪来这样的条件。”孙太松说,和龙市采用集中式管网改造了12个村,仅占全市行政村的15.8%,“不光造价高,对居住密度、房屋质量、地势平坦度要求也很高。”

“集中式”受限制,那么,在南方已普遍推广的“分散式”(也称“三格式”)呢?

“分散式”即在居民院里埋罐,罐内分三格,粪污经三格依次发酵、沉淀,病菌和寄生卵被杀灭,水质就无害化了。延边州之前就采用这种模式。

“‘三格式’比‘窨井式’是进步了,但在延边还是不够实用。”孙太松介绍,延边冬季最低温度达零下30摄氏度,加上地下水位偏高等,管道极易发生结冰、堵塞、泄漏,一出毛病就会返味。

“宜水则水、宜旱则旱”,从2019年开始,吉林省针对厕改明确提出:“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延边州很快行动起来:联系企业选点打样,让镇村干部、群众现场观摩讨论,选模式。最终,“无害化卫生旱厕”脱颖而出。

走进延吉市三道湾镇东沟村,家家户户院内可见一个绿亭,这便是“无害化卫生旱厕”。走进厕所,一拉水箱,洒下的不是水,而是锯木屑。粪坑下,配备的是抽拉式可替换粪筐。

“别看不是水冲,可只要洒点这个,就没啥臭味了!”村民陈德刚从角落拿起一袋发酵菌剂,“这种菌剂可以抑制蝇蛆滋生,还可使粪污发酵降解,只剩原来的1/4左右。”

“不折腾房子,占地小,干净美观。”陈德刚说,可替换粪筐也方便清理,粪污发酵后刚好用作农家肥,“省事、省力、又省心!”

“这个厕改成本3400元左右,中央、省、州补贴后,剩下的各县市区自筹压力也大大减轻了。”延边州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郭笃宏介绍,“而且后期几乎没啥维护成本。”

“成本一降,厕改力度也就更大了。”郭笃宏以和龙市为例,全市累计改造农村旱厕11111户,其中,集中式改造1495户,三格式改造1688户,卫生旱厕改造7928户。目前,和龙市农村厕所无害化普及率已达93%。

环境由内到外大变样

在和龙市头道镇延安村,每周三,七旬老人郑明九就会带着老伴起早出门清扫村道。

郑明九是从危房搬进黛瓦白墙的新居的。“用上新厕所,不光是自己家干净卫生了,也断了原先村子脏乱的源头,现在多漂亮啊!”郑明九说,大家都想法子让村子再漂亮些,“你瞧,院子栅栏边上都种上了金达莱。”

“我们把每周三定为全镇的环境整治日,起初还需要干部带头,现在已经成为不少村民的习惯了。”头道镇副镇长金承军说。

“过去最怕客户去村子里转,更怕客户进村后要上厕所。”光东村返乡创办大米加工厂的金君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后,村里的环境由内到外大变样,“现在我们会主动带客户进村游览,他们说,‘环境这么好,这里产的大米让人放心!’”

党的十九大以来,延边州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截至目前,围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改造等,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有73个村获省级以上美丽乡村称号,9个村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

(人民日报记者 费伟伟 李家鼎)

【责任编辑:周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