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政 >正文 当前位置: 时政

治国理政纪事丨领航健康中国建设:为了人民的新期盼

来源:《瞭望》    时间:2021-08-15
字体:

  ◆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

  ◆ 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

  ◆ 如果把历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和个人卫生支出变化分别画一条曲线,我们就会发现,这几年,一条曲线不断上扬,另一条曲线平稳下降

  ◆ 2020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1022922个,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1347.5万人,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6.9/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5.4‰

  ◆ 很少有这样一项改革,因为“人命关天”牵涉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关联到如此多元且难以平衡的利益主体

  ◆ 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基本建立,84%的县级医院达到二级及以上医院水平,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所有地级市和所有贫困县,基本实现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近九成家庭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医疗点

  ◆ 中医药学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

  ◆ 从“厕所革命”到用水问题,从防治“小眼镜”到增强体育运动……看似一些小事,实则都是大事,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 文末附图解:中国人健康状况(2020)

  领航健康中国建设:为了人民的新期盼

  只有历经苦难的人民,才知道健康富足的珍贵;只有从绝处走向新生的民族,才懂得伟大复兴的意义。

  19世纪末,山河破碎,战乱频仍,疫病横行,人民体质普遍羸弱……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这样记录:“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

  彼时,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启蒙思想家严复写道:“今之中国,非犹是病夫也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生病的是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

  100年,见证一个民族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人”的历史性跨越。

  100年,记录一个大国卫生健康事业由弱到强的蓬勃跃升。

  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踏上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卫生健康工作实际相结合,把保障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刻指出,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拥有健康的人民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系统谋划,作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开启健康中国建设新征程。实施一系列利当前、惠长远的重大举措、实招硬招,为民族复兴的光荣梦想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石。

  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

  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健康奇迹——

  从“零”基础到参保人数13.6亿人的世界最大医疗保障网;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到提高至77.3岁;从“小病靠扛、大病靠天”的历史,到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这是全球健康事业发展史上的壮丽篇章——

  从“赤脚医生”到“全科医生”;从缺医少药到村村有卫生室;从“看得上病”发展为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中国特色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与国家整体战略紧密衔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动力。始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必将为14亿多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始终如一维护人民生命健康的执政理念,坚定不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2021年3月23日上午,正在福建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三明市沙县总医院,实地了解医改惠民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他强调:“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把这件事抓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应该是全党全社会必须牢牢树立的一个理念。”

  这是新时代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断,是党和国家重视人民生命健康的郑重承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新成效更多地体现在增进人民的健康福祉上。

  “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大健康”嵌入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有机版图。

  “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既与长期以来党的卫生工作方针一脉相承,又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如果把历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和个人卫生支出变化分别画一条曲线,我们就会发现,这几年,一条曲线不断上扬,另一条曲线平稳下降——

  我国卫生总费用从2016年的46345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65196亿元,年均增长8.7%(按可比价格计算),高于同期GDP的年均增速;

  政府卫生支出由2016年的13910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7428亿元,年均增长4.6%;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持续下降,2019年降至28.4%。

  “增降”之间,彰显的是不断满足人民需求的温度,也是健康中国建设铿锵的脚步。

  让更多普通百姓能够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是夯实民生之基的重点所在。2020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1022922个,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1347.5万人,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6.9/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5.4‰。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不少贫困家庭的心头事,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牵挂事。

  在我国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深处的皮勒村,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边陲山村,年事已高的村民古丽·盖斯几年前突发肺病,村医阿依木古丽立即拿上药箱,在夜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5小时上门诊治。

  “当时患者疼得厉害,都站不起来。”那次上门服务,阿依木古丽在患者家中住了5天。病人所需的药品由乡卫生院免费提供。

  如今,崭新的乡卫生院拔地而起,村医的上门服务也不再形只影单。

  不让“病根”变“穷根”。2016年我国全面启动健康扶贫工程,提出到2020年,贫困地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农村贫困人口大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保障,服务能力和可及性显著提升。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时强调,重点做好那些尚未脱贫或因病因伤返贫群众的工作,加快完善低保、医保、医疗救助等相关扶持和保障措施,用制度体系保障贫困群众真脱贫、稳脱贫。

  随着健康扶贫工程深入推进,医疗服务种类越来越多,医疗保障、远程服务、村医上门、集中托养……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为脱贫攻坚筑起“健康防线”。

  数据显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基本建立,84%的县级医院达到二级及以上医院水平,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所有地级市和所有贫困县,基本实现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近九成家庭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医疗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着眼于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防控重大疾病,我国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启动15个专项行动,明确政府、社会、个人在健康促进方面的责任,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提高生活质量,加快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人民健康既是民生问题,也是社会政治问题。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的健康权、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障和发展。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与国家整体战略紧密衔接,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 山东省沂水县院东头镇院东头村的乡村医生张德庆(左)上门为村民提供健康服务 郭绪雷摄/本刊

  “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 ——要探索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真正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021年3月23日上午,在三明市沙县总医院,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张柱状图前驻足细看。

  医院药品耗材收入下降、医疗服务收入提高,2019年三明人均医疗费用1734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6%。百姓有着实打实的获得感。这些,都是三明医改的成果。

  医改,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的重大改革事项。

  早在2000年11月召开的福建省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就指出,医疗机构要加快改革步伐,从制度上解决“以药养医”带来的问题,让利于民,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

  这回答了改革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一切从人民需要出发。

  医改之难,难在破解制度痼疾。

  药品降价、医保报销……很少有这样一项改革,因为“人命关天”牵涉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关联到如此多元且难以平衡的利益主体。

  地处福建中西部山区的三明市,在2012年站在了医保“悬崖”边——基金亏损2亿元,财政无力兜底。

  三明市医改的“第一刀”,挥向“药品加成”。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切断医院与药品的利益链条成为医改突破口。

  三明医改随后向“推进以治病为中心”“探索以健康为中心”不断迈进。全市人均预期寿命由2010年的75.29岁提高至2020年的80.02岁。全市22家县级及以上医院工资总额比改革前增长了3.08倍,医务人员平均年薪从5.65万元增加到16.93万元。

  全国各地根据自身情况,不断积累改革经验,大国医改向深水区迈进。

  要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这是鲜明的导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所在。

  中国式医改,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深化医改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谋划、全面推进。

  从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等各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到人才、信息化建设等相关领域改革,再到对加强医改典型经验的总结提炼和宣传推广,习近平总书记都高度关心和重视,作出了重要指示和明确要求。

  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部取消药品加成,推动建设一批“家底厚实”的公立医院,扶持发展重症、呼吸、感染、急诊、护理、检验等一批重点专科……一系列改革措施陆续出台。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我国调集了346支医疗队、42000多名医疗卫生人员,以最快速度、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驰援湖北,全力以赴投入疾病救治,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

  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如何增加医疗资源,优化区域城乡布局?

  “看大病在本省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的头疼脑热在乡村解决。这个工作要在‘十四五’期间起步。研究改革的堵点在哪里,结合本地实际继续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了深化医改的方向、路径和任务。

  从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不断突破到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相继铺开,新医改正步入“快车道”。

  马晓伟表示,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以建设分级诊疗为目标,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为抓手,以医联体建设为纽带,围绕解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科之间、人群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加快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完善公立医院补偿和运行机制,推动形成“国家有‘高峰’、区域有‘高原’、地市有‘高地’、县域有中心”的特色医疗卫生服务格局。

  ▲8月4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护士韩苗苗(前左)在武昌区水果湖街道张家湾社区为居民进行核酸检测取样 伍志尊摄/ 刊

  “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 ——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2021年6月30日,中国获得世卫组织颁发的国家消除疟疾认证,成为中国卫生事业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疟疾,是一种经蚊叮咬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蚊媒传染病。由于缺医少药,20世纪40年代我国每年报告约3000万疟疾病例。如今完全消除疟疾,连续4年无本地原发感染疟疾病例报告。

  世卫组织表示,中国的成功来之不易,是经过几十年有针对性的持续行动才取得的,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

  人类发展史,也是同疾病的斗争史。疫病曾令古希腊、古罗马文明遭受重创,令中世纪的欧洲陷入黑暗。当前,人类正在经历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因时因势调整防控策略。

  “只要是为了人民的生命负责,那么什么代价、什么后果都要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关键时刻,中国以宁可一段时间内经济下滑甚至短期“停摆”,也要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的巨大勇气,对湖北省和武汉市果断采取史无前例的全面严格管控措施。

  将最精锐的医疗资源向最需要的地方集中,重症救治“一人一策”。从出生仅30个小时的婴儿至100多岁的老人,中国不计代价抢救每一位患者的生命,用行动诠释“人的生命高于一切”。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以坚决果断的勇气和决心,经过艰苦卓绝努力,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略性成果。

  如何把战“疫”经验和成果扩大化、机制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关注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个方面作了谋划: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法律法规;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2020年6月2日,北京,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习近平总书记就完善我国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等听取大家意见和建议。随后,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发展的方向、定位、思路和要求。

  2021年5月13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正式挂牌。这一全新机构的设立,旨在形成从中央到基层领导有力、权威高效的疾控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和国家安全提供保障。

  新世纪以来,全球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不断涌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风险从未远离。”国家疾控局局长王贺胜表示,我们要始终站在维护国家公共安全的高度,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人民健康织紧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筑牢筑实疫情防控“隔离墙”。

  ▲5月23日,在辽宁省营口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生向自动煎药机内添加药包 潘昱龙摄/本刊

  “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显著优势

  2021年3月2日,国家药监局批准清肺排毒颗粒、化湿败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上市!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黄璐琦院士说,抗疫“三方”变成新药上市,标志着中医药原创科技优势转化为重大成果,这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中医药学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能一次次转危为安,靠的就是中医药,并在同疫病斗争中产生了《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温热论》等经典著作。”2020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指出。

  从西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到南昌江中药谷制造基地;从珠海横琴新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到河南南阳的医圣祠……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可以发现,“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是他念兹在兹的一件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中医药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现实作用,是坚定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为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方向,为做好中医药工作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说。

  聚焦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个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中医药改革发展,引领中医药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国粹”发展有了“国法”保障,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搭建起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四梁八柱”制度体系。酝酿30年的中医药法终于出台,成为中医药领域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首次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首次发布《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吹响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号角……

  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年诊疗人次超10亿,中药大健康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全国99.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8.0%的乡镇卫生院提供中医药服务,推出中医诊所备案、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实施备案等一批改革举措……

  面对百年未遇的疫情大考,中医药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抗疫答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占比达到92%。湖北省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90%。”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方案,正为全球抗疫作出贡献”。

  从把“团结中西医”作为新中国卫生工作方针之一,到新时代“坚持中西医并重”,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医药在治未病、防治重大疾病和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彰显。

  如今,发祥于中华大地的中医药,正变得“国际范儿”十足。《黄帝内经》《本草纲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分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

  关乎亿万人民健康福祉和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中医药振兴事业,正沿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方向阔步前进,走向世界。

  “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 ——既要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要靠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

  农村改厕、用水问题,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注的“大事”。

  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好厕所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标志性意义,要因地制宜做好厕所下水道管网建设和农村污水处理,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一个深坑两块板,三尺石墙围四边”,曾经是农村厕所的普遍情况。厕所卫生条件差,不仅影响居住环境,也容易导致“粪—口”传播疾病的发生。

  2015年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像反对“四风”一样,下决心整治旅游不文明的各种顽疾陋习;要求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提出坚决反对劳民伤财、搞形式摆样子,扎扎实实向前推进。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关系大文明。随着近年来“厕所革命”在各地加快推进,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8%以上,每年提高约5个百分点,累计改造农村户厕4000多万户。

  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同样牵动着总书记的心。

  2020年4月,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五年级一班的课堂,亲切询问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现在这些孩子们的风貌,都是非常好的。而且眼镜不多啊,这个很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欣慰地说。

  同时,他表达出了自己的担忧:“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一系列重磅文件,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让孩子们跑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朴素的话语,饱含着最真诚的愿望。

  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健康生活习惯,锻炼健康体魄,预防近视、肥胖等疾病;中小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学校眼保健操普及率达到100%;读写连续用眼时间不宜超过40分钟……健康中国行动不断落细落小落实。

  从“厕所革命”到用水问题,从防治“小眼镜”到增强体育运动……看似一些小事,实则都是大事,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建设健康中国,一个都不能少。

  对于2000万罕见病患者而言,这是一场并不孤独的战斗。国家印发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组建了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开展罕见病病例直报;几十种罕见病用药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对临床急需的境外罕见病新药建立专门审评审批通道……越来越多的罕见病患者开始“被看见”“被关爱”。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擘画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提出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的发展,由于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我国仍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状况。

  对此,权威人士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定期研究部署重大疫情防控等卫生健康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凝聚起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奋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将书写让14亿多中国人民生活更美好的温暖答卷。(陈芳 徐鹏航 刊于《瞭望》2021年第33期)

中国人健康状况(2020)

【责任编辑:周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