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2月6日电 题:温暖的家,美好的梦——云南会泽县10万余名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新华社记者杨静
过去一年,地处乌蒙山腹地的云南省会泽县宣布脱贫摘帽,居住在大山深处的10.2万名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有了温暖的家,圆了安居梦。从穷窝里挪出来的群众不等不靠,有了新的愿景,正开启崭新的未来。
10万名大山群众挪穷窝,搬迁成安心之举
乌蒙山主峰所在地的会泽县,全县95.7%的国土面积都是山区,不少村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半亩。全县的贫困发生率一度达47.99%,贫困群众大部分都居住在山上,存在地质灾害隐患、饮水难、出行难等问题。
会泽县扶贫办主任刘林说,面对几十万人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冷凉地区等“六类地区”的特殊情况,会泽县决定实施大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将贫困群众搬迁到县城、集镇等条件更好的地方。
50岁的蒋巧兰家在会泽县大海乡大菜园村,这是一个高海拔的贫困村。“那时,刮风漏风、下雨漏雨,冬天房间里像个冰窖。”寒苦的记忆一直在蒋巧兰脑海深处,挥之不去。
易地扶贫搬迁,让她告别了冰窖式的房屋,也逐渐消融了她对寒苦生活的印象。“新房有100平方米,不再漏风漏雨。”蒋巧兰笑着告诉记者,去年初全家搬离了高寒的生存环境,来到了县城的安置点,看病就医、就近就业也方便了许多。
蒋巧兰是会泽县搬迁脱贫的一个缩影,精准扶贫以来,会泽县在县城和19个乡镇所在地统筹建设了102个集中安置区,搬迁安置了10.2万人。
会泽县委书记谭力华介绍,搬迁后的群众再也不用担心住房问题,有了安全稳固的房屋,大家更能安心谋发展。
做好服务保障工作,让群众暖心
临近春节,忙碌了一年的搬迁群众开始享受闲暇时光,纷纷来到县城安置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领取新春对联和拍摄全家福。
“一家人都要沾沾喜气。”脱贫群众王文选趁着送水的间隙,叫上妻子和孩子一起领取了新联和福字。
搬迁对王文选一家有特殊的意义。过去,他们住在半山腰的土坯房内,靠着几亩玉米、花生过活。孩子上学很多时候要打着手电上学,遇上雨天更是提心吊胆。
“穷人不读书,穷根难断。”王文选说,自己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好好读书,改变贫困面貌。
他从100多公里外的村子搬到了县城的新家。搬迁后,大儿子考上了浙江大学,二儿子在安置点上中学,从家走到学校也只需要10来分钟。
在社区干部的介绍下,他成了送水工,妻子被聘为社区保洁员,两人月收入有4000多元。
“让搬迁群众稳得住就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谭力华说,会泽县将易地搬迁作为全县发展的一次机遇,在搬迁群众的配套保障水平比老城区的还要好。
钟屏小学是新建的搬迁配套学校,共有64个班3536名学生,其中95%的学生都是搬迁家庭子女。
“教育配套很重要。”钟屏小学校长李应宗说,山里的孩子以前上学要翻山越岭,为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一些家长只能在县城租房。如今,搬迁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
为满足搬迁群众子女就学要求,会泽县新建了幼儿园4所、小学2所、初中2所及改扩建3所小学、3所中学,确保所有搬迁群众适龄子女顺利入学。
会泽县还抓好搬迁群众后续服务工作,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会公益组织等平台,开展丰富的活动,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环境、感受到政策的温暖。
抓产业促就业,让群众舒心
冬日的雪后,会泽县的气温骤降。在安置点的蔬菜扶贫基地,大棚内的群众砍菜、装筐,干得热火朝天。
2019年初,吴惠莲从百公里外的矿山镇河湾子村搬到县城新家,在楼栋长的介绍下,她来到了道成扶贫开发公司的蔬菜基地务工,每月收入3000多元。
“回想过去的生活,仿佛在做梦。”吴惠莲说,老家条件恶劣,到镇上就要步行五六个小时,要赶集天不亮就得出发。如今家门口就有超市,到工作的蔬菜基地也很近,生活务工都方便。
道成扶贫开发公司人力科技信息部经理肖鹏介绍,蔬菜基地投入使用以来已吸纳了1600余名群众,他们多数来自安置点,每人日均收入120元。
为让搬迁群众有收入稳定脱贫,会泽县紧抓产业和就业。县里的绿色蔬菜、优质燕麦、烤烟、软籽石榴等扶贫产业,带动和吸引了上万名搬迁群众增收。安置点还成立102个工作专班,通过送岗位、送技能、送政策,提供“点对点、一站式”服务。
“稳定就业才能巩固脱贫成效。”钟屏街道木城社区党委书记李翔说,搬迁群众中有5000多名劳动力,劳务输出解决了4519人的就业问题,其他群众通过公益岗位等基本实现就业。
据了解,会泽县共搬迁群众2.6万户,通过就业转移,有劳动能力家庭实现户均就业达2人以上。
【责任编辑:周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