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巨陵镇的豢龙村,因刘累在此养龙驯龙而得名,是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故有“华夏先驱”、“御龙圣地”的美誉。也是“刘姓始祖”及海内外刘姓寻根谒祖之地。
历史上正式见载经传和正史文献的第一位刘姓人物,是夏朝后期的刘累。自古以来,流传着他的许多神秘传说。这些传说,主要记载于《竹书纪年》、《新磨书》、《左传》、《史记》和大量的刘氏族谱中。
据文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他出生的刘氏族,是原始时期一支崇拜刘斧、善于使用斧钺的部族。斧钺是当时人类征服自然的主要工具,面对人类最大的威胁,莫过于那些巨大的生禽猛兽。当时的人们认为,在所有的动物中,又以龙是最神密莫测的、人类最难征服的动物,也是动物界的代表,又尊为动物之神。
龙不是一般人能征服的动物,除了作为上天之子的帝王外,就只有那些具备非凡本领的特殊氏族或人物,才能有征服龙的专门本领,刘氏族非常希望能成为征服龙的部族。刘累诞生时,手掌中的神奇纹络便是“刘累”二字,刘氏族的先人认为,这既是上天的瑞兆,又是神的暗示,以后刘累定能练就一套降龙的本事。
原来,古老的刘(劉)字酷似一柄巨斧,引申为征服或者砍杀之意;而累字本意是一种绳索,引申为拘禁或捆绑的意思。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是一只手执刘,另一只手执绳,要去征服龙的意思。也是卯在金上刀在旁,系在田下汗水淌即“刘劉累”两个字的谜底。
据《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夏朝第十四代君主孔甲继位时,有两条龙犯了天规,欲将降下凡间修练。降龙那天,顿时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霹雷闪电。一阵暴雨过后,在一个村落的河中,从天空降下两条巨龙,许多人前来观看并上报朝廷。夏王孔甲闻听此事,立即召集文武百官,问臣下谁能养龙?一位大臣回禀:听说陶唐氏的后裔刘累会养龙,孔甲就把这项任务交给了刘累。
刘累领旨后,便带领家眷和随从,赶往降龙那个地方。在一条河里,果然有两条巨龙,身长数丈,粗如水桶,头长两角,胡须三尺,身披鳞甲,两只眼睛好像一对灯笼。细心观看,正好一雌一雄,刘累见状,非常高兴。从此,他就住在这个村子,精心饲养、耐心驯服两条巨龙。每当这两条龙高兴嬉戏、斗闹吼叫之时,便狂风四起,腾云驾雾,盘旋天空,如同跳舞,给前来观看君主和百姓带来了阵阵惊叹和欢乐的笑声。
为了让刘累一心一意精心养龙驯龙,夏王孔甲给刘累家庭赐以“御龙氏”的称号,并赠良田数顷,让他建造家园和耕种。当时修筑的故城,现有清咸丰九年“豢龙城”石碑为凭。
一天,刘累带着随从给龙供水时,发现雌龙不明病因而死,雄龙哀嚎不止,伤心至极。第二天,乌云密布,霹雳火闪,狂风大作,大雨倾盆,雄龙腾空而起,天空消失。
眼看着一条龙突然死亡,另一条龙瞬间升天,刘累万分悲伤,无奈之下,只有暂时隐瞒。万分悲痛之中,便从亡龙身上取下一块肉,制成美味佳肴,献给夏王孔甲。孔甲食后,觉得此肉奇香无比,又派人再取,刘累拿不出,惧怕事情传出,降罪于身,就带领家眷和随从,逃到鲁山县境,在昭平台区域隐姓埋名,以垦荒、漁猎为业,就地繁衍生息。
几年后,夏王孔甲不再追究此事,刘累常思养龙故地,不断想念平时与淳朴善良的村民结下的深情厚谊,就带着家眷返回颖川,在当年养龙地附近,也就是现在的纺车刘村居住。不久,刘累患病离世,享年八十有二。刘氏后人为了纪念刘累祖先,就把他的灵柩埋在了养龙河东岸,并堆起了一座高大的墓冢,以便后人的敬仰和观瞻。
夏王孔甲得知刘累已死,龙亡不是其故意而为之,且昔日养龙驯龙也尽责尽职,念他养龙驯龙有功,就封其为“御龙神”,享受民间香火,并把降龙的那条河流御封为“龙荡沟”,把此村钦封为“豢龙村”。从那时起,豢龙村的村名就一代一代地延续了下来。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和郦道元的《水经注》及《中国通史全编》等书刊、史料,都记载有刘累在豢龙村养龙、驯龙的故事。
《临颍县志》和当地民间传说,在临颍东北角,距县城7.5公里,即为刘累养龙地。刘累墓位于降龙河东岸,原墓地面积3亩有余,墓前大院为飨堂,地基保存完好,墓道长10米,墓高3丈有余。1958年,挖河毁坏墓道约6米,丢失、豢龙村原来是个土寨,寨内路北有刘累庙,原占地面积损坏墓内文物器皿数十件。
5亩,古柏苍松30多株。大殿三间,内有刘累金身塑像一尊。梁上彩绘神龙两条,一条青绿,一条火红,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大殿前立有民国三年修庙石碑一统;寨墙的东门和西门,有明、清两朝修筑的门楼和瞭望亭。战乱年代,村民为防御外敌和土匪,又加固城墙,修建炮楼,深挖河道,建造四门吊桥,故名“豢龙城”。
民国三年,临颍县令到豢龙城视察,祭拜刘累庙时,看到院内杂草丛生,庙宇破败不堪,摇摇欲垮,便当即拨款,并责令地保发动民众,捐款捐物,运瓦搬砖,翻修重建。木 工、锻工和彩绘工等一众能工巧匠,齐心协力,互相配合,雕刻门楣,再塑金身,刻龙画凤。很快,焕然一新的刘累庙便跋地而起,重新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经刘氏后裔与县令协商,将刘累庙改为刘公祠。
河南鲁山和安徽凤阳等地的刘氏后裔,闻讯后纷纷赶来,寻根祭祖,拜谒先贤。
百余年来,风雨沧桑的刘公祠又几经劫难。2021年7月,一场狂风暴雨,造成庙宇坍塌,以前的建筑名胜,瞬间成为废墟。为了保护名胜古迹,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临颖县文化局等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动员群众集资捐款,广大村民一呼百应,购买砂石、水泥,积极开展扩修重建。
经过一年多的积极努力,庄严辉煌的刘公祠竣工建成,以崭新的面貌和慈善的容顔展现在世人面前。新建成的刘公祠,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海内外刘氏后裔也纷纷到此祭拜祖先。
豢龙村区域面积11.5平方公里,耕地2644亩,1890口人,11个生产组。村庄聚落呈方圆形,寨墙已拆除,东西南北四个寨门均已不在,围村寨河尚存。村内一条南北大道,纵穿东西街三条。勤劳善良的豢龙村人,用聪明的智慧和勤劳的汗水,开拓出了肥田沃土,走出了一条富裕、文明的幸福之路。
全村干部、群众为了尽快脱贫致富,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坚持以土地为载体,以科技兴农为先导,人人晚睡早起,个个流汗出力,苦干加巧干,大刀阔斧地对老模式种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先后从外地引进大蒜、洋葱、西瓜、甜瓜、冬瓜、辣椒等优质菜蔬品种,全部实行了区域化种植,粮、菜间作套种面积已达1300多亩,既节约了土地,又提高了复种指数。
豢龙村的粮、菜间作套种是一大亮点,大蒜套种辣椒,辣椒定苗后,栽种西瓜和甜瓜;麦田套种冬瓜和小辣椒等。根据生物周期,因地制宜,互不影响,亩产效益比单一种植翻了3倍。随着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群众的种植积极性更加高涨,跨村跨镇租赁土地进行粮、菜间作套种的村民越来越多,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植专业村。
由于这个村生产的蔬菜品种多、质量好、产量高、数量大、无残留,属于标准纯正的绿色有机蔬菜,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前来采购,形成了生产销售一条龙的模式。收购旺季,每天的经销量都在百吨以上。
选对一个产业,富裕一村群众。近年来,豢龙村的人均收入和社会存款年年增长,在全镇名列前茅。先后被漯河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小康村”、“科技示范村”、“生态示范村”、“高效农业发展专业村”和“人居环境先进示范村”。该村党支部也被漯河市委评定为市级“优秀党支部”。
如今的豢龙村,干群团结,政通人和,民风淳朴。他们干出了特色,干出了成绩,干出了名气,生活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优质白瓜个个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村内楼房林立,道路宽广,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村委会、学校、超市、诊所、理发店、修理部、收购站等部门蓬勃发展,兴旺发达。每年的二月初二刘累养龙文化节;三月二十的老古刹大会和每月的初六、十六、二十六农村更会上,附近的村民争相来到刘公祠门前,舞龙舞狮,唱歌唱戏,还有唢呐、杂技等多种多样的表演,热闹非凡。同时,这里还是蔬菜购销的贸易中心,也带动了十里八村的经济快速发展。呈现出了一派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这正是:
风雨沧桑四千载,几多盛世几多衰?
刘累养龙古迹在,文人墨客抒情怀。
寻根祭祖人如潮,华夏刘姓满海外。
振国兴邦争朝夕,再为神州添新彩。
(通讯员:刘金有 赵群波)
【责任编辑:
】